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促进者。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对思维有概括和调节的作用,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反过来借助思维对人们的语言进行调节。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时,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但在我们的课堂中:能有条理地、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只占极少数,大部分同学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往往只是用一两个字、词回答,表达极不通畅。
据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要会做,不必口述”的传统教学和应试教学的侵害,学生缺少口头表达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展示。
2、许多老师对学生口头表达的作用缺乏认识。认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是语文老师的事,在数学课上忽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因而也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农村小学班级学生数较多,班额达到50多人。课堂在这样的大班人数下运作,相对而言,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的机会就较少。
4、学生自身的原因。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过渡时期,掌握的词汇较少,又生活在农村,平时交谈大多用方言。
经本人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表达思考过程和结果,激励其他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具体可采用以下这些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大声发言。
接班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训练说话就开始了。要求每个学生起立,大声说我叫×××,家庭住址是什们,家里有哪些人,上学期期末考试得多少分,再用一两句话说说新学年自己学好数学的打算。教师从中发现说得好的,当即表扬:“××同学发言,姿势端正,态度自然,语句完整,语言简炼明确,特别是声音宏亮:很精神!”。通过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此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大声回答问题。
第二,开展多种交流形式,让学生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1)、看图说话
教学中可通过看图说话,表述图意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全面地看图,看清图上画得是什么,让学生能根据不同图意学会讲几句话。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出示玩具娃娃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玩具娃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每行有4个,有3行;或每列有3个,有4列。接着要求学生列算式。学生一般列出的是加法算式。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在这基础上告诉学生,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于是引出乘法算式,并告诉“×”叫乘号。接着讲乘法的两种写法和乘法算式的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练习读乘法的算式和复述乘法的意义。
这样学生在看图、讲图意、分析算式的特点、读乘法算式、复述乘法的意义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帮助学生沟通了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2)边动手边动口
口头表达的根本特征是先动后想再说,它为思维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先动后想再说,以便于低年级学生组织好语言,减少思维过程中的错误,能准确、完整地表达意思。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要求边动边想,边想边说。其实教材中也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例子。如:“想想说说”、“想想做做”、“想想填填”,学生可以在“想”、“说”、“做”过程中找根据,找理由,通过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说话能力。如在教学“7+5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口自由地说:“盒子里面有7个球,盒子外面有5个球,从盒子外面拿3个球到盒内,盒子里正好是十个球,再加上盒子外面的2个球一共是12个,7加5等于12。”在学生汇报操作的结果时,让学生反复说操作的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因为7+3=10,10+2=12,所以7+5=12”。再如:当学生做“34-8”这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式题时,可以让每个学生拿出34根小棒,问:“怎样去掉8根?”有的学生可能会边摆边说:“我从34里拿出14,14减8得6,20再加6得26。”有的同学则会说:“我从34里拿出10,10减8得2,24再加2得26。” 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过程中理解了算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发言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后,可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让同桌交流讨论或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出不同的见解,得到的结论是开放的。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小结汇报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低年级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课堂小结时,可以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第三,给后进生发言权。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接班后的前几节课可以作为争取后进生的重点课来上。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