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以为:首先不能成为泯灭学生智慧升华的刽子手,其次要努力争当学生智慧开发的先行者。古人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有反思才会有真正的教学相长。下面仅就教学中的几个小片段谈谈我对把握课堂上学生思维契机的认识。
一:心理暗示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教师的赞许和肯定总是在不经意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短暂的教学路上,我选择更多的是“你要相信自己”、“你绝对没问题”、“这个对你来说是小case”、“这个你来做,必须的”、“你会做,老师不用讲”等等。当我对站在面前的学生做如此肯定时,他们一开始总是怀疑的问:“老师,我真的不会。我能行吗?”只是微微的点头,他就可以迈出坚实的前进步伐,让我们的学生从此刻开始摆脱“我不会”这个三字经吧!
在实际操作中,我建议“点到即止”。在我的教学中,我不提倡给学生做完整的题目解答,总是在课堂上随机由学生来对我的答案查缺补漏。慢慢的他们会觉得:在某一方面,他完全有能力超越眼前的这个老师。由支离破碎的填充,到自己独立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好像一种简单而纯熟的思维技巧就产生了。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来肯定自我。现实的教学场景: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绞尽脑汁的演算,而下面很多学生已经翘首期待,教师往往会比较无情的劝其退场。我曾经仔细观察过,同样的境遇之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在剩余的课堂时间里选择沉默,因为一个巨大的心理包袱在折磨着他。与其选择让其无功而返,教师不妨给他找个合作者,在合作中真正体会到“原来如此”的轻巧。
二:趣味导入,思维深入
新课程理念首先强调的就是课堂导入的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小说若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定会手不释卷;一部电视剧若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精力吸引过来。因为专注,所以事半功倍。
案例一:数列递推公式的教学片段:以美国悬疑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引入。很多看过电影或是小说原本的学生开始蠢蠢欲动,迫不及待的要把故事和体会与周围的同伴分享。作为教师,给予时间来交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以此为契机,引出赫赫有名的“斐波那契数列”,得到所谓的递推公式。当然,既然有了开头的兴致,就不能因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而冷了热情。我又把“斐波那契数列“在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应用举出,比如:黄金分割率,杨辉三角中的数字分布等。学生在感叹之余,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二:双曲线几何性质的教学片段:以《悲伤的双曲线》这个音频为背景引入。歌词:
如果我是双曲线
恩,你就是那渐近线
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
你就是那坐标轴
虽然我们有缘
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
然而我们又无缘
恩,漫漫长路无交点
为何看不见
等式成立条件
难到正如书上所说
无限接近不能到达
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也可以边欣赏音乐边做题。这是一个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进而抓住这个契机,来解释为什么会“漫漫长路无交点“,进而解决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问题。借助几何画板演示,从感性升华到理性。余音袅袅,思维深入,知识记忆尤其深刻,并且回味无穷。
三:问题呈现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会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求学状态。很多老师在私底下谈论起学生,总会埋怨学生默不作声,从不发问。从我的教学体会来讲,我认为数学课应该是安静的,安静的外表下是思维的激烈碰撞,是智慧的无限灵动。学生不发问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但是作为教师我勇挑重担,不断地把自己置于一个发问的状态。面对学生的疑问和回答,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案例一:一题多解。例:当时,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学生小组展示:解法一: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分类得到结论。解法二:通过分离参数,化归为基本不等式的最值问题。分离参数方法一出,四周一片惊叹之声。这时教师就要顺水推舟,把分离参数的办法做重点介绍。有对比,才会警醒学生偶尔也要开动脑筋找窍门解题。
案例二:错误自纠。例:设若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实物投影展示:解法一:,所以。解法二:,所以。一样的不一样的答案,寻根的工作交给学生来做。不自觉的讨论开始,探究问题根源。教师做后续补充,虽然不能保证100%的准确率,但是足可以点化当事人。
案例三:步步紧逼的问题串式提问。例:在一个口袋里装有4个白球和3个黑球,一次摸出2个球。(1)求摸到白球的概率?(2)求摸到颜色相同球的概率?(3)在已知颜色相同的情况下,求该颜色是白色的概率?问题递进式呈现,最终得到条件概率的解决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学路上新奇的点子层出不穷,集思广益,总可以找到适合学生发挥的舞台。营造活的课堂,练就活的思维,是作为教师的我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