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我们要继续追问:靠什么来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想,答案一定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因为这三种方式没有哪一样不倾注着教育者满腔激情和无私关怀。它们本身就是爱的诠释。当然,在这里,它自然摈弃了“母鸡似的爱”,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的爱。这样就正好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爱,就很难实现教育的目的。于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教育的艺术就是爱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全部。而且唯有爱,才能最终抽掉教师手中的教鞭而将它变幻成七彩荧光棒,它要指向哪里,哪里就会一片光亮,从而召回曾被教鞭赶走的无数个“牛顿”,“爱迪生”。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去爱孩子呢?这就好像问“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教师自然应该有他不同的方式,如同他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一样,所谓“教无定法”,套用过来就是“爱无定法”了。当然这个“爱无定法”也不仅仅是因为教师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的不同而形成的爱孩子的不同形式,更取决于他面对的孩子是各各不同的,亦如因材施教一样,同样也应因材施爱。
我做教师这个职业二十多年了,班主任工作也做了二十年,回想这些年当孩子王的经历,我一直深切地感受到浸润着爱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教育。被爱浸润着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孩子。为了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长,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以下几种爱的方式,传达着缕缕爱的情丝,而且春风化雨般地让那些哪怕是问题很严重的孩子也同样享受着春天般的温暖。并同时获得教育的成功。
-----爱在口上。传达情感最明白也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语言。而表扬的语言是谁都不厌听的。即便是成人,没有不听好话的,何况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赞赏和表扬。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看起来不大出众,平时又不太被人注意的孩子,当他们有了进步,有了好的表现的时候,老师切不要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而要不失时机,大张旗鼓地加以赞赏和表扬,让他们获得荣誉产生自信。一方面,激发孩子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是对其他孩子的一种启发,让他们为之心动而向往之。这对班风建设来说,还能起到树新风,扶正气的正面引导作用。
不过,表扬远远不是“爱在口上”的全部含义。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总是要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而错误一定是要批评教育的。在这里,老师如何做到既爱在口上同时又要传达批评的态度还不伤及孩子达到教育的目的呢?这就全靠语言的技巧了,语言运用得好,它对心灵的震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而语言的运用技巧可谓多矣,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间“间接批评,嘴下留情”。具体做法是;
(一)语意双关。事实上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大家都非常敏感而且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老师甚至不好直接批评,那样会伤及孩子情面和自尊心。这时我们以影射的方式含蓄而曲折地表达批评的本意达到教育的目的。它不但不伤到孩子,相反,以你这样的良苦用心和不露痕迹的批评态度,犯错误的孩子在心里感激你的同时自会改过自新的。这种方式虽然不需要指名道姓也不需要跟孩子面对面甚至直接可以在集体或公开的场合下进行,但由于影射的对象是明显的,犯错误的孩子自会自知之明。教育效果十分明显。记得以前我在中学教书时有这样一件事,初三一男生来威胁我班一女生跟他谈朋友,此事非同小可啊。怎么处理比较好呢?直到第二天我上他们 班历史课的时候,我才突然有了主意,在课上我专门留点时间有意把话题引到汉字的历史上来,并专门对“妻”字进行分析,我说,在古汉语里,“妻”字的中间部分相当于今天的“手”,所以把整个字上中下连起来“妻”就是“十手抓一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女性地位之低下,男权制度的野蛮。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然是男女平等而且女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特别是男性尊重女性更显出男人的气魄与风度,更何谈抢妻之举呢,上罢此课,事态烟消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在这里,语言“化干戈为玉帛”了。(
(二)说反话。即以调侃的方式表达批评的本意。这种方式很适合那些个性比较张扬而又有骄傲情绪的孩子,同时又不是很严重的错误时,老师故意拿错误进行“表扬”,那缺点进行“赞赏”。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夸奖,但犯错误的孩子会明白你的言外之意,话中之话的,从而在毫无心里压力和羞愧感的状态下轻松而愉快的接受了你的批评并且乐于改正。这种方式既可以公开使用也可以在私下里发挥作用。
当 然,间接批评的方式不光这些,不过,只要我们开口之前记住“嘴下留情”,我想,不管哪种方式传达给学生的都一定是浓浓的爱意。一定能够达到唤醒,激励和鼓舞的目的。
------爱在手上。语言自有语言的优势,但它并不能代表爱的全部手段和方式,它有时甚至赶不上一个手势或动作更有力量,效果更好。比方,当孩子有好的表现的时候,老师向他竖一下大拇指或是摸摸孩子的头,对他的 所作所为表示一下赞许和肯定,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鼓舞作用。而当孩子犯错时切忌用食指去指着他的鼻子说话,那样会戳伤孩子的心。谁都会记得《我的老师》一文中,老师手里那根高高举却起轻轻落下的教鞭给了她的学生多么温暖的回忆。
-----爱在神态里。微笑的脸色和传情的眼神,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往往能达到语言和动作都不可替代而又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他既可以表达肯定和赞许,同时也可以起到否定和制止的作用。而且往往是在旁人毫无察觉的无声无息的瞬间完成,就想润物细雨洒落到孩子的心田,滋润着孩子的心灵。比方,在课堂上,有孩子做小动作老师为了不影响别的同学,就递给他一个眼神达到警示和制止的效果。而当孩子有好的表现的时候,老师及时送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就会达到鼓励和表扬的作用。
以上几种方式,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而且还准备一直坚持下去,因为这样做受益的不光是孩子,我自己也很实惠----很少生气----身体和心态都好了许多。我常想,其实,爱就是一剂良药,只要用法对了,再难的病也是可以医治的,她不但治人还能自治。作为教师,只要心里充满了爱,心里装着孩子,老师的语言,行为,神态就会自然而然的传达出爱的气息。只要老师心中充满爱,一切过偏过极的言行就不会出现,而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会使整个班集体真正成为青少年的成长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