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是幼儿正确地认识自身和周围环境,避免或消除自身受到伤害的积极行为,它体现了幼儿对周围环境和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主动行为能力等。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呢?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要求幼儿不仅掌握简单的自然、社会规律,而且要求幼儿约束自己的行为顺应规律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行为规范化更高层次的要求,为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应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自理能力的培养,
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与父母,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2、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把自我保护行为扩充到对方,教会幼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3、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周围环境中各种不安全因素
为了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到存在着较多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去观察。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分析哪些行为不安全: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曾造成或遇到的不安全事故,认识到哪些是不安全行为。
三、采用多种方法,使幼儿理解保护自己的意义
自我保护的内容广,深浅不一。要特别注意灵活变通,形式多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师除了采用讲故事、念儿歌、看安全知识电视讲座,作示范讲解等方法外,还有如下一些方法切实可行:
1、对比法
对一些危险性不大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体验,通过不用行为的对比,找出最佳的行为方式。如:玩跷跷板时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不提任何要求自由的玩,另一组按老师提出的要求玩,通过两种行为后果的对比,使幼儿懂得:玩游戏时,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不出事故。
2、暗示后果法
由于幼儿思维活动的指向性与自觉性。在游戏中往往易受某种情绪的支配,难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活动高度兴奋期间幼儿往往对老师的要求不予理睬,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对这样的幼儿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对策。如对不听劝告背立着滑滑梯的小朋友,老师可以这样对他说:“你喜欢这样玩滑滑梯吗?你非要这样玩,老师要先把你妈妈请来,再把医生请来”他们听了会想“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大班的幼儿都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马上会明白背上滑滑梯的危险而终止不好的行为。
3、设置障碍法
为了让幼儿学会主动地消除事故隐患,老师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障碍。如在游戏场放一些石头,树枝等。指导幼儿在活动前学会查看场地,消除事故隐患。
4、家园联系法
有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内容老师不便于具体指导。如学关液化气炉、电视机、电脑的操作等。老师可以利用家园联系栏、家委会、谈话等多种形式,要求家长和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使幼儿更多的了解生活中的危险,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
引导幼儿对某种现象和个别事件具体分析,找出各种内在的关系,从中了解和识别某种事物,学习某种经验。如:社会上常发生儿童被拐骗事件,老师把拐骗着的骗技罗列成条,告知幼儿,引导幼儿分析幼儿为什么会上当,寻找自救的措施。如有个小孩迷路,一陌生人说:“我帮你找妈妈吧!”然后带着这个孩子走过街道、到火车站、上了火车,要求幼儿根据这一现象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这一陌生人是不是骗子?(2)、这小孩该怎么办?(3)、你要是迷路了怎么办?逐步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
6、游戏模拟法
有点内容不便于幼儿实际操作时,可采用游戏模拟的方法进行。如:一母亲因电视漏电被击倒,老师可安排几个幼儿情景表演,救妈妈,看谁的办法最好!
自我保护能力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培养的,要经常性的联系、强化,使幼儿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保护。
试论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