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笔与电脑在争夺汉字书写的天下,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大有削弱趋势。该现象已引起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此前教育部网站26日公布的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校争取今秋正式开设书法课,这无疑又增加了政策保障。然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们主观上的写字兴趣如何,则是影响其汉字书写能力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颇见成效。
一、树立教师的榜样力量
卢梭有这样一句话:“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是全校出了名的“一支笔”,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我的影响下,每年都会培养出一批书写过硬的“学生书法家”。每接手一届新生,同学们总会被我在“开学第一课”上的“见面礼”所折服——几行粉笔写在黑板上的“新学期寄语”,透着十足的书法味,立时会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仿佛读懂了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对于汉字魅力的赞叹:杏花、春雨、江南!接下来的学习生活里,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书写兴趣浓厚,笔法渐进,艺术品位不断提升。
二、凸显作业的示范性
“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成为广大学生的一致呼声。我们不应只是简单地问责学生,更要反省自身,敢于承担责任,提升优化作业的素质与能力。痛定思痛,是该我们教师对作业设置做出改变的时候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须在优化作业设置上下工夫,使作业内容体现典型性、针对性、探究性、系统性和激励性。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作业不被学生喜爱的积弊,同时,因了学生对作业的喜爱,他们也便有了认真书写的内在动力。学生作业“第二面容”的示范性一旦凸显出来,那么凡涉及其它文字方面的书写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丰富展示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教育实践活动,经常性地进行作业(作品)点评与分析,参观书法展览以及参加书法比赛等,发现并培养学生中的典型,是丰富学生审美内涵,陶冶其艺术情趣,提高其鉴赏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有力举措。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四、重视书写工具
时下,学生的书写工具可谓花样繁多,一应俱全。笔者在对中小学生书写工具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学生惯用中性笔,基本不用钢笔,而剩余近20%的学生多用钢笔,辅以中性笔书写。作为硬笔书写最主要工具的钢笔被如此冷落,应予以教育的广泛关注。中性笔一族所代表的硬笔书写工具,不可否定其实用性,但在表现中国汉字的美学艺术上却远不及钢笔,它大大削弱了汉字作为造型艺术的个性书写特征,表现的是单一的线条,缺失的是书写者的笔法,谈何线条之美,艺术之美!鉴于此,中小学生应从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的高度,自觉地用钢笔书写汉字,区别其他人群,让钢笔成为硬笔书写工具的主流,还原其艺术本色,更好地感受硬笔书法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