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是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积极改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消化知识是有规律可寻的。遵循规律教学,事半功倍。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总结的有效教学模式是:兴趣引导━课堂自学━知识深化━联系实际━服务生活
一:兴趣引导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是有个性的。要达到新课标中“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不要单纯的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到彰显。必须拆除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
生物学中有很多热门的研究课题,与日常生活戚戚相关,我们可以积极搜索这些热点、焦点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他们一个好的“激动”甚至是“冲动”的开始,为接下来的顺利教学就做好了准备。
二:课堂自学
不要不相信学生,学生自学的能力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学生做的事情太多,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应该把学习时间交还给学生。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学。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再者,初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适宜把自学放在课前,在课堂上自学效果更好,课堂上有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督促了学生自学,并且学生对熟悉的知识接受起来更容易。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又解决一部分问题,最终剩给老师的已经不多了。
三:知识深化,联系实际,服务生活
老师的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深入课堂,达到知识的深化,实现了从知识到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渡。从而使知识得到深化,我在教学采用的方法是设置包含所学知识的小问题、小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知识,从而恍然大悟,达到知识的深化。知识来源于生活,尤其生物学,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学会了知识最终要运用到生活中,服务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习最终还是服务生活,单纯的学会知识只能说是书呆子,真正的学习是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两者密不可分。
四、实践案例
接下来就“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节来说明一下,我是怎样把这个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
1、兴趣导入
结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中的热点话题《谁来拯救我的肺》导入,张海超竟然用开胸验肺这样极端的方法来验证自己得的是尘肺,实属无奈,在这种愤恨与无奈中体会张海超求医之路的艰辛。为什么张海超会得尘肺,而我们没有得呢?引入话题: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张海超的惊人举动震撼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于是“尘肺”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个与本节的知识契合的很好。看着学生一双双关注的眼睛,我突然发现,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寻找美的眼睛,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实例,一旦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就会产生震撼力!
2、自学指导
⑴出示图片呼吸系统的组成。
学生通过日常经验很容易总结出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器官、肺。出示一个小题目: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说一说这些致病的微生物是怎样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变换一下思维,换种方法提问题,结果,效果,不一样。
以微生物在呼吸道中的旅途为题,把所学知识拟人化,学生兴趣高涨。很容易就把知识学会了。
⑵呼吸道的作用
这一部分我采用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充分的自学,还要有目的的自学,这个
资料分析是本节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好素材。但是我们不要漫无目标的自学,我把问题提炼出来,作为指导:
我在幻灯片上出示了4个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书。
问题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做支架,用来保证气流的通畅。
问题2:鼻有那些结构适于呼吸,这些结构是如何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
问题3:气管和支气管有哪些结构适于呼吸?
问题4:痰是如何形成的,痰形成的部位在哪?
让学生在静静的环境中自己学习,找出疑问,然后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老师到每个小组了解情况,很快就了解了学生的情况。
3、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深化
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讲解,如学生往往把黏膜、黏液、毛细血管当作三个独立的结构,在这里要指出黏膜分泌黏液,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对于黏膜中的毛细血管的作用,学生不知道,这里可以打个比方:人体像一个炉子,温度37.5度,而血管就像炉子的很多管道。学生很容易就会知道毛细血管起温暖的作用。对于痰形成的部位,很多学生认为是咽或喉,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有红色的物质代表细菌、尘粒和黏液,在气管和支气管中,这表明痰已经形成了,纤毛就像家里用的扫帚把这些物质送到咽部,经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图画,这项活动已由左脑转化为右脑,右脑思维更容易激发出灵感的火花。
4、突出重点,联系实际,服务生活
⑴出示鼻毛、鼻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鼻毛 清洁
黏液 湿润
毛细血管
温暖
然后出示问题:有些人习惯用嘴呼吸,大家想想,用嘴呼吸好,还是用鼻呼吸好?学生们会积极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外界的空气经过鼻的处理后,会变的温暖、清洁、湿润,所以用鼻呼吸更好。知识回馈到生活,联系实际,学生明白了道理,才能更有效的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⑵出示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和南非总统曼德拉的照片,一个鼻子大,一个鼻子小,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一个偶然还是一个必然呢?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畅所欲言,其实学生的回答有时候好的让人吃惊,放开手,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们是如此的优秀!
⑶前边已经复习了痰的形成,接下来主要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解决日常生活的“小事”真正明白里面的道理,学生也就会自觉的保护我们的环境。随地吐痰很容易传播疾病,也是教育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呼吁学生改掉一个坏习惯,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