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刚入小学不久,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片面的、简单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对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起到表述对事物认识的工具作用,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就显得语文的学习尤为重要,对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也就十分有必要。
一、培养学生自信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刚开始接触低年级学生,发现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很多学生的发言轻声细语,不能大大方方。或许他们怕说错了同学会取笑,老师会责备。或许,在他们的头脑中发言的概念只是回答老师的提问,而不懂得是和同学交流。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自顾自,根本就不听同学的发言,不懂得吸取同学发言中的优点,补充同学发言中的不足,或是对同学发言中的错误进行改正。他们怎样想的就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一直到老师对之进行评定。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我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量讲话响亮。一次次地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你努力了,错了也是有价值的,有借鉴作用。另一方面,我重视交给学生听的任务,让学生由无意注意逐步地形成有意注意,从而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如在学课文时,请一名学生读课文,可她读得就算站在她旁边也听不清。其他学生有些不耐烦了,教室里一片嗡嗡声。我连忙鼓励,她读得很流畅,字音也非常准,如果能大声朗读,一定很出色!我们再来听听她的朗读,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能听出别人没听出的内容。这样一来,读的学生能大声朗读了,听的也是专心致志。之后,有的学生提出她朗读的优点,有的指出发现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有过几次,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了。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善于运用好表扬的武器,不断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学习效果明显。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往往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让五位学生分别戴上兔妈妈、小白兔、小黑兔、骏马和乌龟的头饰,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表演。这种有“讲解”、有“表演”的欣赏,学生听得懂,看得清,整个过程十分投入,积极参与。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起到极大的角色效应。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让学生演一演,学生能很好地把握住角色,加上动作,演得绘声绘色。这种方式既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同时也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儿童理解语言文字和认识具体事物就这样相互结合,不断由已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使认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向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使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会很自然的进入角色,逐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生字时,我让学生自己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学生积极性大增,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仅参与了课堂,而且牢牢地记住了生字,比老师一个字一个字教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心情宽松愉快,他们的视觉、听觉就特别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加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春笋》一课时,对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一段话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课堂沸腾了,在读到“冒出来”时,学生一个一个从位置上站了起来,形象地表现出了春笋顽强的生命力。在接下来让他们说出春笋冒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时,学生纷纷举手,“我终于从黑暗的泥土里出来了!”“外面的世界真漂亮啊!”……学生说出了一句句精彩的话。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直接的兴趣,而直接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充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能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