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许多成名成家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多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曾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 可见,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无疑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从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是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名著导读,抛砖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传授方法,教学生会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等。阅读的书籍不同,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如读小说类,只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可采用速读法;读精品散文类可采用精读法,遇到精彩的语句可采用摘录批注法等。
2.要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只单纯去读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作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同时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原文、提纲式摘录、写读后感。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知识竞赛和专题讨论等活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阅读持久的兴趣。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
1.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一些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在平和的心境中,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师生产生深远影响。多年来,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建设书香校园”的系列活动,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读书活动,积极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开展课外读书,着力营造一种浓郁、厚实的文化班级的特色,营造学生和谐的文化生活氛围,培养了一批“阅读之星”,努力使每个学生对读书产生浓浓的兴趣。
总之,使学生想读,教学生会读,让学生多读,最终达到尽可能读好的目的。我想,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这必将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课本+非课本”的课堂机制也一定会建立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