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21世纪卫校中专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实施对措和有效方案。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仅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可见,人们对健康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心理健康成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今社会心理疾病已经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调查显示,有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包括情绪的苦闷、焦虑、孤独等;这部分人群中以青少年尤为明显[2-4]。作为21世纪的中专卫校,也同样面临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形势可能更为严峻,本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析:
第一,目前在校的学生主要是“90后”,这个人群的特点是:独立意识强,但仍然有较大依赖性;热爱生活,但缺乏理想信念;爱好交际,却不会经营友谊,敢于挑战,但韧劲不足[5]。这种性格特点往往会导致学习目标迷茫,学习态度困惑,自我定位模糊,同时又不愿与人沟通交流,往往会走向极端。
第二,卫校中大部分为女学生,此年龄段的女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情绪自控能力不强,人际关系调适能力差[6],会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由于特有的女性的生理构造、心理成熟和传统的对女性的看法,会给女学生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中专卫校应该更多针对在校女学生的心理发育给予指导。
第三,卫校培养的是专业护士人才,护士在医学界被视为“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高负荷和高责任,而且工作性质不稳定,社会地位低,社会支持系统少,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等[7],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逆反或抵触情绪,在就业时会出现沮丧、焦虑和不被认同感,这些不良情绪都应加以疏导和劝解,让同学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有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择业中。
根据以上分析的卫校中专学生的典型特点,本研究将解决方案和有效的实施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众多研究者提出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措施[8-10],这里不再赘述,只针对卫校护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心态,而专业技能的掌握好坏反过来又决定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11]。使学生更多地投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增强其自信心,锻炼其容忍心和耐力,为日后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相结合[12]。心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开导和安抚,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有着焦虑、抑郁和自卑的学生,更应该及时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认同。
最后,增强社会支持系统。从学生的周围环境中,如老师、家长、同学还有一些社会人士等给予护士职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提高该职业的社会认同,如近期发生在湖北省武汉市的银行爆炸案,两护士因为发现嫌犯及时报警而获得高额奖赏,受到社会各界的纷纷赞扬。鼓励学生不能因为所谓“专业的卑微”而对前途丧失了信心。
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倾向的苗头,对其进行辅导沟通,对症下药。对于中专卫校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加强职业构建和提高专业技能,充实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并结合其他研究者提出的通用方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3-15],为社会培养健康优秀的护卫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巧玲. 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考试周刊. 73(2011): 221-223.
[2] 程联英.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中国体卫艺教育. 12(2011): 43.
[3] 孙亚梅.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华章. 28(2011): 115.
[4] 肖河水. 试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甘肃林业高职教育. 12(2008): 24-26, 63.
[5] 张正林. “90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卫生职业教育. 29(2011): 158-159.
[6] 贺丽娟. 高职女生心理健康教育.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6(2006): 34-35, 45.
[7] 王金玲, 孙雅博, 张建梅, 郭庆玲, 徐金梅. 不同学历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的调查分析. 卫生职业教育. 29(2011): 112-114.
[8] 胡剑虹. 和谐视野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2008): 84-88.
[9] 田洪芳.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实现.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2006): 39-41
[10] 朱琳琳.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人本主义的现代发展新模式. 新课程(教研). 10(2011): 105.
[11] 吕薇. 职业院校高护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2(2005): 54-56.
[12] 王晓丽, 窦建鹤.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1(2011): 246, 248.
[13] 刘艳利.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探讨.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1(2005): 36-39.
[14] 李岚冰. 当今社会 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华章. 31(2011): 154.
[15] 李佳圣. 对新形势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职教论坛. 29(2011): 73-74,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