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今天的学校教育,既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老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改变已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我在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好转。为使“导”课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下面几个方面下功夫:
—、课前准备
1、备《课程标准》——“导”课的范围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所以教学首要任务是熟悉《新课程标准》,这是“导”课的范围。学习《课程标准》要注重“学习活动”设计,要认真分析“知识技能”与“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系,从实际出发,实施建议中活动,或重新设计活动,补充活动。学习课程标准要从“能力立意”,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2.备教材——“导”课的线索
首先要通过通读教材,把握课程结构。要确定“六点”:①知识点②重点③难点④热点⑤能力点⑥思想点。教师在备教材时,要深入钻研,理清教材内容特点、编排次序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整理出一条条线索——“导线”,讲课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学生顺藤摸瓜,一个一个解决问题。
3、备学生—— “导”课的主体
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②学生 有什么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他们?③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④学生有那些兴趣、爱好亟待激发,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⑤学生对哪些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⑥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⑦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总之,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4.备教法——“导”课的技巧
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②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③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探究分析——指导学生学;④学生独立学习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教法要灵活开放,正确选择,合理搭配,整合多种学习方式,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二、课堂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师“导”生“演”
1.导“思”。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及其反馈的过程。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因为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的“导线”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2.导“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导”师的精心诱导。把讲台留给学生,师“导”生“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导“言”就是导“演”,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导“言”是导“课”,是成功与否的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主要途径。
3.导“行”。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填注重要的图表,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行”主要是指导学生读图方法,阅读教材,勾出重点,分清主次,理清因果关系,分析图形、以图释义,动手绘图能力等。既要照顾学习基础差、动手慢的同学有机会动手训练,又要培养学习好的同学完善本组地图的协作精神。
4.导“情”。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培养,是导“课”愉快成功的保障。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亲切慈爱的目光,支持鼓励的手势,把学生迎上台,送回座位,学生就不怕上台了。素质教育也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它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也会继续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教师应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不仅要将教材的知识性、探究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的自信心,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观念,变“教”学为“导”学,变“教”师为“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