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加深对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如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关键是在于教师怎样建立起新得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其高尚的情操和丰厚的学识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有创新、探索精神,还应具有以下三点意识。
一、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意识
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在多元智能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口才以外,更主要的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等。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因而,教师与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彼此了解,形成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的平等师生关系,教师不应认为学生处处都不如自己,一无是处,而应虚心向学生学习,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有益的建议,尊重学生的权利,欢迎学生批评自己等。首先,教师应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的观察者,观察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以及行为特点,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的协助者,帮助、鼓励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以便于教师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教师决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去区分学生个性品质中的好坏。如果教师以自己的好恶把学生的个性分出优劣,往往会对一些学生不耐心,甚至表现出厌恶的神情。同时又会对一些好的学生产生偏好,处处包容,只看见学生的好处,忽视学生不良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对待每个学生时都应做到一视同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其次,教师应始终保持乐观、开放的态度,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并具有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为其提供有利于其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并始终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为己任。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在对学生评价之前,要对学生的智能发展背景进行鉴别,在此基础上,在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客观评价。
二、积极创设课堂氛围意识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应在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和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应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为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首先,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教师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被这感情所感染。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如果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清晰艺术、板书工整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就会为之提高,注意力集中。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其次,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求,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自主和谐发展;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活跃、亲切、和谐的气氛,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探讨思维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并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环境互动的学习氛围。第三,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环境互动的学习氛围。
三、促进融洽师生关系意识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参谋,当好学生的指挥,让学生能有更大作为。教师只有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自由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各自现有的发展水平,从他们的意愿出发,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见解,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适时教给学生相应的读书方法,给学生以启发、诱导、以及平等和认同。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记,让学生切实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扎扎实实地读书。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以从重点词句、文章的内容及矛盾处、模糊处质疑,也可以从同学或者老师的语言种寻找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要善于接近学生,体贴和关心学生,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已有发展水平,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他们的兴趣和意愿出发,进行针对性教育,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老师面前陈述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发扬个性中的优点,克服其中的缺点,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并通过观察了解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切实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倾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在实践中作以根本转变,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通过课例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深深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但要积极追求、勇于探索,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己任,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协作,在互动中求知,在学习中质疑、调查和探究,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最终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