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弄清课文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和写作特色后来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之一。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肤浅经验,是尽快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以《少年闰土》一文来分析运用课文进行读写结合的好处。 学生学有样。 仿写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如果能以典型课文为例子,让学生学着写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如《少年闰土》课文是通过“我”对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健壮、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家少年的形象。使人读后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课文从两个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第一,抓住了闰土“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三个特征,勾画出一个活泼健壮、天真可爱的南方海边的农家孩子的外貌;第二、抓住“雪地捕鸟” “海边捡贝壳”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这几件海边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来突出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特点。课文就是这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做事的动作等方面来刻画人物,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指导学生写好人物特点的好材料,教完课文后可让学生仿写《我的同桌》或《我的朋友》。这样做学生写作兴趣浓厚,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短时间就可完成练习。 教师引有路。 由于农村孩子家务繁重,平时很少养成多读课外书的习惯,不能把别人一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枯燥无味。要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平时的启发引路。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学生作文就会得心应手。《少年闰土》这课我是这样启发诱导学生的:课文讲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写了哪几件事?着重写哪一件?是怎样写的?学生通过再次阅读课文,弄清了“看瓜刺猹”这件事写得详细,作者是抓住人物的语言,举止和神态等方面的描述,使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接着我要求学生模仿这件事的写法,把“雪地捕鸟” “海边捡贝壳” “看跳鱼儿”这三件事选择其中的一件把它写具体。 学生写有内容。 由于有了范文做样子,加上教师的分析引导,因此,大多数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生动,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下面是一些学生的习作片断:
“一个脸色紫红,顶带银圈的少年,手里玩弄着一个大竹匾蹦蹦跳跳地跑来了。”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里挎着一个小竹篮,一边快活地奔跑着,喊叫着,一边俯下身子捡着形状各异、五光十色的贝壳,海滩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回荡着一声声欢笑……”
“闰土趴在沙滩上,两只脚不停地踢着沙土,眼睛盯着海边的跳鱼儿,那些跳鱼儿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尽情地跳着蹦着。他觉得很好玩,慢慢地挪动着身体,忽然,他伸手一按,一只跳鱼儿在他手中蹦蹦跳,痒痒的,乐得他咯咯地笑个不停……”
闰土可爱的形象在一个个小作者的笔下终于跃然纸上了。 师生评有尺度。 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必须要有一把相对合理的“尺子”来衡量,这把“尺子”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题材,以及各组的重点训练项目而确定。就上述所举的写人的文章,这把“尺子”应是抓住人物的特点,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具体描述。教师还要把这把“尺子”移交给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改作文的能力。老师这样做就是交给了学生一把终生受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