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朗读教学。语文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以学生诵读及运用语言为主。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尴尬地发现,在小学初中原本还能大声朗读、大胆表演的学生上了高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倘若某个同学被抽起来朗读,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在教学中不重视朗读,导致校园失去了书声琅琅的景观,把语文课变成了教师讲解的独角戏,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语文教学效果亦不近如人意。
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这些误区的存在 ,使朗读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那么,在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之一,早读课上学生才需要朗读
从教育心理学及人的生理特征来看,早上的时间是最适合记忆与背诵的。而语文科要记忆与背诵的内容较多,所以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及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早读时间称之为"早读课",专门用来进行朗读训练。这无疑是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然而,"早读课"上需要朗读,并不等于说其它时间就不需要,因为语文教学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朗读的加入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精彩,更有语文味。我们也需要朗读来巩固我们所学的东西,需要朗读来训练阅读能力及语感。
误区之二,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小学初中阶段的朗读训练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较强,然而到了高中阶段,许多语文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指导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对于朗读,不能说没有,但却是放任学生随意朗读。因为这些教师认为高中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有针对性的朗读,他们自己应知道该读些什么。而实际上,在许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该朗读些什么,该怎样朗读。早读时随意翻开课文,任意选取一篇或一段读一遍了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是随意性大,并无系统性、针对性与目的性,只是应量应时式的朗读,过过堂而已。这种情形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水平,从而从另一个方面破坏语文学习的美感与气氛,制约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误区之三: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盛行,学校看重高考成绩,故而高三的唯一目的是争取考得高分,在此目标的驱动下,许多学校管理者及语文教师就认为,高三毕业班,只要把语文科中的考点弄懂练透就行,高考不考朗读,高三学生朗读可以放松,甚至不需要。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要着,吟哦之间,词汇积累、语感增强、文义自现,同时,朗读者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熏陶,口才得到锻炼。由此可见,朗读的效能并不是做更多的练习题就能取代的。
那么,如何搞好朗读教学呢?笔者认为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原则,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应是我们搞好高中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第一, 充分认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朗读教学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均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例如,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用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所具有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方式,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
第二,制定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什么样的文章朗读、什么样的文章不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一般说来诗词、散文宜多朗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渐染熏陶。因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内含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之由混顿走向清晰。例如《赤壁怀古》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
第三,利用多媒体营造朗读气氛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拨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配乐朗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天地里,使学生顿悟,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朗读《春江花月夜》时配上同名乐曲,《荷塘月色》则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便能使学生朗读时兴致更高,效果更好。
总之,就语文科的特性与语文科教学内容、目的而言,朗读训练必须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广大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略去一些繁文缛节的讲述,留一点时间给朗读,纵情地诵读,放声地歌唱,这样既可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激发学语文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去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