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任教高一年级的地理学科,高中年级的地理课堂,不像初中年级那样有趣、好玩,因为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学生、教师都没有压力。但高中地理不同,即使学生不选择文科,高二也是要参加会考的,然而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选择理科,学不学地理都无所谓,由于学生这种思想的存在,教师在授课时就会有一定的难度,高中的地理课也没有多少有趣味的点,如果教师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话,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形成师生之间的矛盾。最近,我在课堂上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知识,我的每节地理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前会搜集大量的资料,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事,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等等,例如我在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时,课前先播放了一段前一天晚上的天气预报,模仿播音员说到:“最近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下降剧烈,尤其是在南方降雨、降雪频繁,北方出现大风天气较多,人们外出应注意防寒,南方地区人们还应准备雨具,迎接大风降温。下面请收看城市天气预报。”这时,班级学生非常兴奋,我接着说:“那么,是谁在导演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听的非常认真,他们觉得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是有一名男同学却始终不参与互动。讲完知识点以后,我看到很多同学露出了豁然开朗的表情,我想趁机强化一下地理课的重要性,说到:“同学们说,地理课有没有用啊?”
“没有用!”是那名男同学的声音。在其他不同的声音里,这三个字是那么尖锐。
“谁说的?站起来!”我大声喝道。
他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
“为什么觉得没用?”我问。
“因为地理我都会,我要学理科!”他理直气壮地回答。
听到这里,一股无名之火涌上了我的心头,我真想把他撵出教室,此时其他同学又看我、又看他,我感到他们都在等着看接下来会上演什么好戏。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学生要是真的出去,就会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也会引起这个班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抵触情绪,对今后的地理教学非常不利。想到这里,我冷静了下来。
“你说地理知识你都会,那么老师问你一个古代地理常识,说对了以后可以在地理课堂上看理科,不对就得认真听课,行吗?”
“行!”他毫不犹豫的回答。
“为什么我们到商店要说买东西而不讲买南北呢?”我说。
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编了几个答案,都不对,最后知难而退。
“老师,告诉我吧。”他沮丧的说。
我知道他妥协了,便对全班讲了这个宋代典故:理学家朱熹,有一次去见他的朋友盛温和。正碰着盛温和拿个篮子上街。朱熹问他:“你上哪去呢?”“去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买南北?”盛温和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类、木类我这篮子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类、水类这个篮子就装不得了。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学生恍然大悟。我趁热打铁又列举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比如,“为什么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 “西藏人穿藏袍,欧洲人穿西服,我们现在穿西服是不是适合我们的国情?”“陕西人住窑洞,北方人住四合院,南方人住的房子屋顶都很尖?为什么?我们现在住的平房可适合我们这儿的环境?”“京九京广铁路为什么要南北走向?”“假如要建立一个工厂,我们除了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并教育学生要弄清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积累,通过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问题了,学生听得非常认真。
课后,这名同学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我也没有过多地责备他,因为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真诚。
后来这个班级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明显提高了,有同学告诉我有很多同学想选择文科,而选择文科的原因竟是因为我——一名普通但注重学习兴趣培养的地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