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心态,享有人身幸福的重要条件。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得天独厚之便利。那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呢? 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努力提高心理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人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并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要乐观、自信、豁达、开放、坚毅、执着,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完好形象。教师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技能。 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学内容,使政治理论学习、品德培养与心理素质的提高相得益彰 政治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人能正确看待社会。而自觉遵守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则能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其中。如利用哲学中“一分为二”、重点论与两点论结合的观点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教育学生要善于看到社会生活光明的一面,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要富有社会性 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社会上某些阴暗面就会茫然若失、无所适从,易产生自私、刻薄、孤僻、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小品表演、焦点报道等形式模拟社会现象,并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式教学等引导他们辩证的看待社会上的“阳光”和“阴影”,正确分析、评价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 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塑造学生优良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教师要对学生持赞许的、期待的态度,以真诚的微笑,以和蔼、平等的态度,以真诚的微笑,以和蔼、平等的态度消除学生的防御心理。要善于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习激情,使其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开朗的良好情绪。在提问和与学生讨论问题时要耐心倾听,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能斥责,更不能讥讽,以避免学生产生胆小恐惧、自我封闭的心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等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予以鼓励、肯定、强化。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多提问,多组织课堂小组讨论、辩论、社会实践、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消除怯弱、自卑心理,培养交流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处理好在竞争与合作中的人际关系。教师还应掌握能够机智的应对课堂出现的突发情况的经验和技巧,并能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予以恰当的处理。 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对胆小的学生,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经常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清晰;对于后进生,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保护其自尊心,力求使他们振奋精神,自信、向上。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自信的基础,是发挥潜能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自我认识的全面性、深刻性不够,但对教师的评价却很敏感,教师的评价和教育手段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和浓厚的兴趣去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教师可将作业和考试的评价多样化,将分数、评语和实践能力的评价综合起来,考试可采用学生自命题互测、口试、小论文等形式,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使学生发现勇于展现自己的长处。教师对学生迸发的哪怕一点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都应持惊喜的态度,及时给予鼓励,不应漠然处之。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由近及远的奋斗目标,并经常督促、鼓励,让学生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总之,政治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强烈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