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能用好新教材,搞好新课改,除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搞好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外,重点是引导教师组织好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转变呢?
一、新课程对教材的功能的定位和理解发生了变化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教材的功能定位和理解发生了变化。教材已经不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对于教材的编排,体现的是编写者的思路,不一定都适合我们的学情。有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正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反馈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的活力,产生超出预期的“增值效应”。如:在《空气的成分》一课中,我大胆的对教材的几个地方进行了修改,使它更好的实现为师生服务的功能。一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入课堂,并学习一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将难点分散。二是对课本上的实验情景进行了修改,为学生得出答案铺设了台阶,使他们顺利的得出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方法。三是将课本上化学史的内容提到实验的前面,通过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过程,教给学生一种思路方法,便于学生去理解实验的原理。再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关于排水集气法的介绍,虽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如果教师讲解,会太枯燥、用时长;教师演示,不能照顾全面,效果都不是很好,我们采用的是播放录像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面制取一瓶氧气做好铺垫。
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教材设计的思路和情景,要紧跟时代步伐,适时的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换序,对教材中的一些情景进行调换。
二、新课程源于生活,新课程为了生活。
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我们要更加深入的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联想我们的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将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应用于教学,就更有必要。情景教学的应用,可以用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也可以是整节课。如:《空气的成分》中,处理关注空气质量时,设计讨论问题“假设你是A市的市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空气污染呢?”
再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整节课设计了一个大的情景,就是帮小明同学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到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再到学生和小明比一比,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经历了对学生逐渐放手的过程,教给了学生终身学习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节课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既要还原生活,又要提炼生活,触动情感,影响态度,提升价值观。教学活动的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对某个问题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应特别注意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这样我们的教育的告一段落同时也是学生自己探索研究的开始,想一想,我们不正需要这样的教育吗?
教学中也见过这样的设计,不分时机的滥用生活情境,一节课每个环节都有情景的创设,但也起不到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如:在课的开始环节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与本节的内容根本没有关系或关联不大。有的老师用了5分钟创设了一个情境,可是后面没有做到前后呼应,因此这样的情境也是无效的情境。
三、新课程倡导归纳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倡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其实可以分为实验探究、活动探究、问题探究等形式。从探究的思维方式方面可以分为归纳的探究和演绎的探究。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我们应该尽量采用归纳探究的形式。如:探究物质的分类,如果我们把物质的分类,先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对着定义来判断下列物质属于哪类?这样的问题比较难,学生需要先把抽象的概念理解,才能正确判断出来。如果我们用归纳的探究,就可以这样上:先给学生一些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试着给这些物质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就理解了有关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应用概念。
四、新课程呼唤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有时感觉自己挺有激情的,可是还是不能感染学生,这时就得反思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设计的不合理?或没有注意激发学生的技巧等问题。一节好课只是教师的激情还不够,还要有学生的兴趣才能产生共鸣,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熠熠生彩。
我觉得首先我们老师要放下我们所谓的“师道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在我们的课上才能自由的发挥,淋漓尽致的表现。我认为完成师生角色的转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倾听”两个字。以前的我总是只顾着我的教学设计,眼中根本就没有学生,也就是我更加关注我的设计能否完成。而现在的我更加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因此我的课堂也就有了更多有价值的生成,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当然倾听不仅仅是老师倾听学生,它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规则,艺术则讲究创造,所以我们不能做套在磨上的驴,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昨日的故事,坚持教学创新,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