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事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仍不同程度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尤其 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要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来设计适合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来不断激发兴趣,挖掘学习的动力。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喜欢“数学”
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否”学习,更要重视的是学生“是否喜欢”学习。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们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东西——鲜花(红色、白色、蓝色……),卡通图片(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图片(苹果、梨子、香蕉……)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活情境的再现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 巧设悬念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教学过程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需求。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出示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第一道题能除尽,第二道题补“○”,也不能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老师:您是否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甚至抱怨地说:这第三道题算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呀!这时便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在学生疑惑之时,开始新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 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都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必须是“泉水”。以前提到的是: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们讲“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最终都有用完的时候,要想不断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老师要不断学习,探求更高、更新的知识,才能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与时俱进”。 同时老师还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更好的教学设备和手段来提高教学艺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现代课堂教学中引进的多媒体教学,更加形象、动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四、关心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家人对其照顾不够,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应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学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学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表扬鼓励,树立信心。当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时,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上进心,努力学习。
五、 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
六、 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尤其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要知道,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