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去主动求知,让学生在探究中受到新的学习方式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偏重于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呢?结合语文教学共同探究之实践,浅谈以下五个方面。
一 营造气氛 诱发兴趣
椐心理学家研究: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如果学生对语文没有情感,甚至厌恶,要让他们去主动探究,那将是空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下“师道尊严”架子,以亲切、热情、平等坦诚的态度,生动幽默的语言,努力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时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的语言美、形象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从而产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 引导的发现 共同参与
有位著名学者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动手去搜集处理信息,亲身去实践,用心去思考,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品尝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探究的内驱力。在一次积累含有十二生肖动物成语的积累中,学生对含有“猪”字的成语感受到困难(因为“猪”字不在成语的第一字),向我请教。我很坦然地告诉学生“:这个成语我也不知道,让我们一起动手查,看谁先查到。”学生听说教师也不清楚,马上涨涌起一种超越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很快,就有学生兴奋地喊:“我查到了!是‘一龙一猪’”。那种自豪,那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我想:如果只是把查的结果告诉他们,肯定收不到如此效果。
三 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究
记得在秋季的一堂语文课上,我在让学生自由提问时,有位学生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我发现太阳好象不是从同一地方升起的。”
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就炸了锅。其他同学纷纷反驳:“简直是天方夜谈。”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难道太阳会从西方升起?”
“-------”
面对同学们的质问与反驳,这位同学竭力坚持,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我静静地听着学生的争论。在争论无果后,同学们都把眼光投向我。我让那位同学先谈谈自己的见解。那位同学说:“我夏天坐在这个方位上是晒不到太阳的,现在太阳能晒到我,不就说明太阳升起的地方有变化吗?”其他同学却认为是他桌椅移动了位置。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学生们又想到让老师当裁判。我说:“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善于观察。至于谁的意见正确,我想还是一个月后用事实来告诉大家。在这一个月里,大家可以测量一下太阳光射进教室的位置有无变化,同时可以在上学途中选一个事物作为参照物,观察一下太阳升起的位置。”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啦!只要是晴天,他们都有会把阳光射进教室的位置测量出来记在黑板上。一个月后,看到黑板上的数据,同学们都发现阳光射进教室的位置确实发生了变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紧接着,我又引导他们去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终于将问题弄了个水落石出。这个看似不属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很快就被学生写进了日记、作文。从学生的字里行间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是何等的快乐。
四 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方法不应是独立的,而应是密不可分的。合作学习具有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的优点,能使探索问题的思路更清晰、完善,获得的知识更牢固。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合作,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了参与机会,而且在目标评价时是以小组不是以单个成员的成绩来衡量,因此,各小组长成员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都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保证自己所在的集体不会因自己而落后。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次针对学生常玩电子游戏开展的“电子游戏是否该存在”的辩论会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组成正方和反方,各方合作去收集整理论据。在辩论会上,正方同学分别从电子游戏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日本、美国在开发电子游戏 软件方面的激烈竞争等论据来反驳反方辩友。他们探究问题的深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真正体现了共同探究的过程,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五 引导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星、无序的,有的甚至是片面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抓住特征进归纳。例如:在一次让学生调查家乡有哪些环境污染现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举出了几十种现象。我引导学生想想哪些现象有相同的特征,可以归纳到一起。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讨论能将污染现象归为固体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废气污染等几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可见,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洛活跃的,潜能是很大的,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给他们提供机会并和他们一起探究,学生的才华就一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共同探究之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但离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的、方式和创新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于今后努力探索实践,方能获取更新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