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学是一门学科,同时其也是一门育人的科学,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掌握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说,语文教学的质量从根本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定向。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突破,从教书职责的履行演变到今天以“育人”为教学目的教学新理念。语文是一门以思想、文化、形象、趣味于一体的具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学科,其不仅可以传授于学生文化知识、培养沟通表达能力,还可在更大程度借助语言之美使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本文借助于中学语文德育教学的前提优势下,从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分析当前语文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中学;语文教学;德育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落实,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界定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殊荣对于广大语文教职同行来说,是无上光荣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差别在于两点:一是,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良好运用;第二,也是新课改的主要改革路线,即培养学生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具备,以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依笔者看来,相较于纯粹的语言能力掌握,思想道德的正确树立更是当今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
一、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
人是社会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体现。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有利的,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具有社会道德的,而支配道德行为的则是人的心灵。换言之,也就是说,只有心灵美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新课改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新形势下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为主线。“道德”是一种精神产物,其具有着浓厚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必然。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道德伦理文化积淀的影响下,收益了任何国家都不曾具有的文化遗产。如,:《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等等,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德育教育审美性的渗透
中学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阶段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 “道”,即是说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学语文教育课程中饱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理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对德育教育的接受。“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 “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语文教师对此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语文教材中的范文无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筛选而来,都是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双双融入文学作品意境中,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使学生能够从对文章的根本认知中领悟作者之所想,触及到作品的真谛,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中的审美挖掘是激发德育素养的前提。对于思想道德的认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教师如能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让学生真正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则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能通过审美活动认知的道德建立在形象性的基础上,具有可感性,易于接受。
著名的美学家罗丹曾经说“美,到处都有,我们只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美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美和对社会美两方面,自然美就是引起人们审美的愉悦,是人们能经常接触和感受到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抒发和赞美“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如在《荷塘月色》这一文章的讲解中,我们不能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课文领读教学法,而是应在抓住表达课本主题的思想上,通过将作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主体思想的散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国家大好河山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社会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德育目标,以及“联系现实生活”和“注重语文实践”的学习方法。这一根本要求的明示,要求而我们广大语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展开素质教育,使学生从具有限制性的课堂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并进一步感受和领悟。学生德育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的具备都是在长期性正面、积极指导的潜移默化中规范的,如,听老红军诉说革命往事、听先进事迹的表彰大会等。
人民心中对于祖国的热爱,是对国家信仰的一种表现,其是一种无法掌控的巨大精神力量。当前的教育模式,毋庸置疑,已经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填鸭、教条等教学手段,语文教育以变化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通过语言文字营造气氛、树立典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性,培养民族自尊心,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奋斗目标。如,在《包身工》一文的讲解中,作者以铁的事实、确切的数据、慷慨激昂的分析,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激发了学生深厚的爱国之情。
总结:
总而言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字里行间中挖掘文章的内涵,思想品德教育才是自然的、恰当的、有效的。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心领神会,在长期以往的日积月累中,从而使学生因文循理、披文入情,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浪涛. 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点滴思考[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 (04) .
[2] 孙立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问题[J]. 今日科苑, 2010, (06) .
[3] 余廷林.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 教师, 2010, (12) .
[4] 张欣悦. 纸上得来终觉浅 情景体验方知深——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德育课的教学改革[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