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探究了班级文化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班级文化的两个主体,三项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在教师、学生之间探究了师生互动的意义。最后重点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研究了教师、学生两大主体怎样在构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统一的,良好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班级文化、师生互动
创建班级文化是现代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良好的班级文化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班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与各种活动等领域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价值理念,道德理念,班级精神,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但能够提高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一个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良好的班级文化为条件。班级文化按不同的文化载体可分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课程文化等组成部分。
教师文化代表着本班成人的经验,是由本班教师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专业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修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个性人格各奋斗目标、舆论规范与教风,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风格、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等组合而成,在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学生文化的构建具有表率、示范、导向和指引的作用。学生文化代表着本班学生青少年的经验,是学生所特有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总称。
班级中的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在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内在期望等方面一般很难同步,甚至还会出现矛盾与冲突,需要彼此不断疏导,不断沟通,不断调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不能因自已是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的正统代表,而忽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网络时代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强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吸收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比教师处于有利地位。基于此,教师必须强化与学生的交往,在交往互动中寻求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共鸣区。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式强调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那什么是师生互动呢?
互动是指人际关系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统称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学校教育情境中人际互动的最基本的形式。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互动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这种“我—你”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因此,师生互动关系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境可能是千变万化的,既可能是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生活和交往中。师生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尤其是民主和谐的互动关系对良好班级文化的形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班级文化的涵义可知,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以物质环境所代表的物质文化。如名人字画,悬挂国旗及板报等。二是:规章制度所代表的制度文化。如一是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班规制度。三是:以价值观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如班级目标,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
就班级文化的内容而言,我们如何在师生互动中建设班级文化呢?
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它包含教室环境布置及师生仪表等各个方面。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隐性教育功能与效果。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创建的物质文化,学生才能高度的认可它。我们才能更有效的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比如在墙报、板报的设计布置时,教师不应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指定内容,指定学生。这样虽然解决问题快,省事,但这容易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展现自己才艺的机会,并逐渐丧失对班级事务的积极参与的兴趣。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因才艺得不到展现而产生了刻画什么课桌文化等不良行为。
因此,在创建班级物质文化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的,同时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中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规范化管理的基础。班级制度的产生应依据国家与学校层面的规定,同时也要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应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做好制度的实施。
一个例子是任小艾老师每次制定班规时,都和学生一起充分讨论,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每位学生理解班规的同时也完善班规。自然也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另一个例子是李镇西老师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总是加上有关班主任的条款。在班规对学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出了对班主任的要求。奖罚分明人人平等产。
以上两例充分体现了良好班规制度的建立、实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这里的师生互动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二是班规制度的约束力应体现在对教师的约束与学生的约束两个方面。尤其是对教师的约束,如果没有,学生将对班规制度不再信服,制度文化的作用也将减弱。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包括班级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态度和期望等,并通过班级目标、班级舆论、班级精神等表现出来。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二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级作风。
班级奋斗目标应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这样奋斗目标学生认可程度高,也更容易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秀班级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共建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有利于班级精神文化的尽快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班级作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要善于启发引导班级集体舆论、班级作风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一些平时具体的事件中要在充分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深刻灵活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实践美。
班级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良好的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养成良好的团体协作能力,形成高超的教育艺术,修成高尚的师德,但必不可少还是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