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学生的生活面偏窄,习作时普遍存在着素材匮乏、“无米下锅”的困惑,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去积极寻找生活素材,运用生活素材, 提高习作水平。
一、从关注学校生活中积累
学校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有感情的。课堂的精彩纷呈,课间的嬉戏玩耍,学校开展的文艺、体育、科技、少先队等活动,这些无一不是作文的素材。学校还可利用自习课、活动课和作文课组织学生开展小魔术、猜谜、成语接龙等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活动,在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游戏的同时,老师适时用简洁的语言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游戏中人(包括参与者与观众)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然后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最吸引人、最快乐的场面进行描述,最后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素材,得到真实的体验。如自己指导学生写的习作《记一次乒乓球比赛》,因为他们参加了比赛,观察了比赛,真情实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参赛的同学把比赛过程、紧张心情写得非常具体,文章言之有物、生动有趣;观看的同学描写了扣人心弦的激战场面,赞美了双方的拼搏精神。再如《一次有趣的跳绳比赛》、《我跑了第一名》、《记“雏鹰起飞”广播操比赛》、《我“逃”出来了——记一次逃生演练》、《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的多功能手电筒》(科技创新作品)、《有趣的联欢会》、《橡皮筋 我来跳》等等作文无一不是校园生活的反映,因为有了校园生活的题材,学生由畏难到想写,所写的作文比较有条理,语言比较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小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二、从关注家庭生活中积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关注亲人情态,就会发现家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谈谈“我”的亲人,告诉别人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容貌特征、性格特征;“我”来画棵家庭树,“我”说“我”的温馨的家;讲讲“我”家的故事,如“爷爷的老照片”;了解家里的喜和乐,知道家人快乐烦恼的事,赞美他们辛勤的劳动。
我针对孩子们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而变得单调、乏味的生活现状,经常布置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能力、与教材紧密相关的生活作业,如让学生学做“布置卧室、整理书房”、“叠被子、钉纽扣”、“养花草、洗衣物”、“煮饭烧菜”等这些看似平常但做起来不容易的,而孩子们又非常乐意做的事,开展“家人给‘我’爱,‘我’给家人爱”的活动,“给妈妈过生日”,“帮爸爸戒烟”等活动。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做的过程、自己的感受感悟及家长的反应等如实地写下来,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习作水平。
三、从关注社会生活中积累
社会是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学生习作的素材宝库。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目光投入到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去关注和捕捉生活中有意义有情趣的事,去观察体味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人物、场景,引导学生去感受、分析、理解、积累,在脑海中形成作文材料库。如:游览当地名胜古迹、采访名人轶事、参观访问、环保调查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爱他人,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为习作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素材。
近些年来,我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春游秋游活动,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找寻春天、体验夏天、领略秋天、欣赏冬天,抓住特点描绘四季的美景;观察自然现象,注意风云雨雪电闪雷鸣的变化;倡导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旅游,《万里长城》、《美丽的西湖》、《家乡的瀛湖》等一篇篇佳作在学生笔下诞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去耳闻目睹社会百态,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焦点访淡”、“今日话题”、“实话实说”等节目,从而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家写小说还要长时间的去体验生活,怎么可能要求我们的孩子去凭空想象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并做好指导,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会写、乐写、善写的良好形势就会出现,他们的作文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