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它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每一位教师自觉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实践对话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必然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途径。那么,语文课如何“生成平等对话,实现高效课堂”?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应该民主平等的对话。
这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包括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对话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对话三个方面。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以称之为“教学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起码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让文本开口讲话,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要与文本对话,首先要让文本开口讲话。而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必须阅读主体主动积极地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组合成语、词组、短语、句子等),然后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把它们顺畅地读出来。这样,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文的认读过程,也是动用多种器官,使文字符号“言语化”、信息化的加工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现时阅读的效果,而且对今后高一级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
2.学会用心灵去倾听,指导边读边想、口诵心维。只有既会读,又会倾听自己渎出的话,就像倾听知心朋友的娓娓诉说。这样,才能从中捕捉有用信息,作出积极的心灵反映。所以,必须定下心来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琅琅上口,让别人和自己都能够听清楚。认真走好这一步,便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即大体了解课文的中心话题、基本要点和内容梗概。
3.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读书就是要在文字符号的导引下,进人文本意境,与作者共游佳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要想如同亲临其境,就得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似见闻,从观察的对象、角度、方法等方面,与作者见闻进行比照,展开类比联想和想象。
最后是语言沟通。儿童学习语言是以内隐认知为主的,在实践中习得,是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从文本中学习语言,不仅是能用文本中的一两个词语造造句,更重要的是通过渎书实践来习得语言。苏教版小语教材强调熟读背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的日常语言的过程。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本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1、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的重要意义,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集思广益。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人人争当交往的主人,做讨论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使讨论交流开展得切实有效而不走过场。
2、师生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要自动走下权威的宝座,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和鼓励独到的见解,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同时针对学生理解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准确、精当、巧妙,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使学习得到升华,产生质的飞跃。
二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应该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对话中,学生和教师应该建立起朋友的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合作和学习的伙伴,老师不应该居高临下,因为从知的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也不应该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否则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建立不了和谐的学习氛围,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灵对话;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构建起和谐的课堂对话氛围,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对话时的胆怯心理,才能够敞开心扉地与老师进行有效对话。
三、老师应该让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而且他们每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也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章,他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会形成各式各样不同的见解,进而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创造精神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对话不应该也不能牵制学生的思维,二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开放的思维活动中展开对话,这样才不会失去教学的本质。而课堂教学的性质,准确地说,课堂教学“对话”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围绕一个话题或谈话的中心进行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独特价值的存在,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视野开阔的欣喜,这也就达到了教学对话不是单纯的为了对话而对话,对话的目的是使下一次的对话更深入,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目的,学生也从教学对话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就实现了教学对话的有效性。
总之,对话教学理念走进我们的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将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乘上“对话”的翅膀,翱翔于文学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