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更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但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就会因安于旁观者的地位而不再主动思考和学习,甚至厌学,形成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人们经常称之为“差生”、“学困生”等。 如果教师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下去就会在学习中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关注这一群体,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呢?笔者在实践中的这些尝试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
一、了解“弱势群体”学生的真正需要,激发其学习热情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如质疑、表白、演说、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课《我又长高了》时,我了解到“弱势群体”学生也有想走进生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我组织了一系列活动:①同桌二人用米尺互相量一量,从左手的中指尖到右手的什么部位下正好是1米?从你的脚向上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②说一说,刚才你是怎样量的?你是从刻度几开始量起的?并请2名学生上前演示;③1厘米有多长?用小手比划比划。1米有多长?用小手比划比划。估计一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前后桌4人一小组,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1米里面到底有多少个1厘米?④观察一下,教室里的什么东西的什么部位的长度大约是1米?用米尺亲自去量一量,看你的眼睛估计得准不准(这些活动要求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进行测量);⑤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米、3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米”,整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在黑板前做知识性讲解,而把全部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去感受、去认识长度单位“米”。通过这些活动和体验,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都急于要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告诉大家,并有声有色地交谈自己找到答案的过程。好的学生发挥其智慧潜能,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较难的问题,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提出恰当的问题,解决与其思维水平相当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学有趣味、学有收获。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做数学”的过程,学生就会带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通过理解、建构,进人数学活动之中,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尊重“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地位,使他们融入学习集体
“弱势群体”的学生由于长期在教学中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倍受冷落与歧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他们就会逐渐沦落为学习的“牺牲品”。因此,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各个教育环节都要考虑到他们的特点和需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尊重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使他们融入学习集体。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自己也是这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合作学习是处理学生差异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给不同性格特点和水平的学生以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在讨论中,他们既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改变不足中掌握新知识,又能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开展层次性教学,引导“弱势群体”学生进步
1.进行有层次的教学提问
教学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提问时,教师的提问不仅要问在点子上,而且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问,问题要有阶梯性,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都能作出回答。或者是设计的同一问题,让不同的学生能作出不同程度的回答。或者是让“弱势群体”学生通过看书回答,中等、优等学生都能熟练回答。例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可以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试着给同学们再讲一遍吧。这类问题是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和总结,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要求“弱势群体”学生只要能够回答出其中的一两个即可,而中、优等次的学生则要能完整准确地回答。
2.设计有层次的课堂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通过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对“弱势群体”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即可,并通过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得以完成。对于中、优等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弱势群体”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降低难度给弱势群体学生提供回答问题和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他们回答正确,加以鼓励,如果回答错了也不加以批评,而是鼓励他:“你可以再想想”,当他听了别人的正确回答后,让他把别人的回答再复述给同学们听,复述正确时同样给予鼓励,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能激励他下次能更认真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又如在批阅一些弱势群体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行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如果学生做对了题,则在旁边写上评语或特意设置一些奖励项目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以及受到恰当的奖励时,就自然会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往往溢于言表。同时,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注意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又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其实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有独特的个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善于发现,给以肯定,努力寻找数学与评价互动相长的支点,用优势带动缺点的改进,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学习评价环境,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看自己,以发展、欣赏的眼光看世界,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便不再有“弱势群体”的存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