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辨析题,是要求辨析试题正误,分析说明理由,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题型。它对考生的基础知识、认识水平、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说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考生在解答辨析题时,往往只是空发议论,妄加评判,致使答案离题万里,不着边际。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除了基础知识方面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是解题的基本思路不规范,没能找到破解题意的理论依据。为了增强考生在审题和解题方面的规范性,本人归纳出“寻根、对比、化简、做答”的四步解答策略。
1、寻根。所谓寻根,就是找出判断题目正确与否的理论根据。辨析题的出题方式灵活多样,既有“全对全错型”,又有“半对半错型”,还有“附加条件型”。特别是高考试题,往往正误混杂,一眼难以看清。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找出题目所涉及的教材知识点,也即找到判断题意正确与否的理论依据。这是辨析题的“要义”所在,也是解答辨析题的首要前提。
例: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是由全体人民直接行使的。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此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等。这些知识点分散在高中《政治生活》第一、第三单元内容当中。考生只有从教材中准确筛选出这些知识点,才能为后面的判断分析找到可靠的理论依据。如果考生错找或漏找了知识点,就会使后面的解答失去科学依据,“一着失误”,将会“满盘皆输”。所以,考生在“寻根”这一环节上,必须仔细慎重,力求找准找全。
2、对比。就是将题目内容与寻找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出题目与教材知识点是否一致,或什么地方一致,什么地方不一致;在什么条件下一致,在什么条件下不一致。就上例,通过比较可以得出题目中“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与教材中“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一致的;题目中“国家权力是由全体人民直接行使的”与教材中“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不一致的;题目将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看成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则是对教材关于“民主本质”的曲解。有了以上一系列的判断,就为后面进一步分析做答打下了基础。
3、化简。就是根据寻根、对比的结果,把原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题,使题目由繁到简,由难变易,使问题更加明白、具体。小题的设置,要按照原题的内容层次来确定,一般来说,原题的内容层次越多,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就越多,需要分层设立的小题也就越多。例如,我们可以将上例化简成下面的小题: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什么?据此辨别说明题目相关的内容。
(2)我国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据此辨别说明题目相关的内容。
(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据此辨别说明题目相关的内容。
4、做答。就是按照简化的小题分别做答。这一步,要按辨析题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做答时应有辨有析,辨析结合,言简意赅。对题目中正确的内容予以肯定,错误的观点予以否定,并说明理由。具体步骤是先对后错(先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后否定错误或片面的观点)。仍以上例为例,按其简化的小题可做成如下答案: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题目中关于“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是由全体人民行使的。”的观点是正确的。
(2)我国全体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由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家是否由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以上是对辨析题解题思路的简要说明。其中“寻根”是前提;“对比”是关键;“化简”是手段;“做答”是目的。此四步相互照应,协调运作,方能逢题化险,勇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