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实验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新的课改方案就明确指出:“重视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设计”从这里看出实验特别是设计性实验越来越受追捧。但从现行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仍是薄弱环节,它极大地影响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观念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才能真正提高物理教学的水平,创建高效课堂,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 课堂实验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实验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用实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最好开端,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利用创造的神秘感,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例如:在讲声波的衍射时,上课进教室前在教室外对学生喊些有趣的话,然后问学生“看见没有?听见没有?为何不看见却能听见?”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例如在讲全反射前,做一个半圆形玻璃砖的全反射实验,让学生看到全反射时竟然没有光透过玻璃,会觉得非常神秘,激发了学下去的兴趣。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告诉学生物理知识都是通过经历物理过程和认真观察总结出来的,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使其可以以轻松的心态学习。
课堂实验要让学生多参与,可以树立学生自信心。学生的学习不能只靠趣味性来支持,我们更应该欣赏的是顽强的学习态度、执着的探索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信。特别是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要不断鼓励,耐心指导,甚至专门让这些学生上台做实验,使他们摆脱困惑,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例如,在学校时有一个女生,非常害怕实验,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她在上课做实验时被老师批评过,才对实验产生恐惧心理。然而从答题看,她的物理基础不差,只是实验或与实验有关的题答不好。于是我故意找一个相对容易的演示实验—研究反射、折射规律实验,指导她在课堂上做,尽管紧张,还是比较规范完成了。我当场表扬了她。从此,这个学生对物理实验不再那么恐惧了,慢慢地还主动问些实验方面的题目,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所以,课堂实验要多让学生参与,通过鼓励、表扬,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还能拉动师生间的距离。
课堂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但很多老师做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觉得是老师的事,也不愿看。因此,要多让学生亲自参与,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才能引起更多的积极性,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创建高效课堂。
二、 使实验更具探讨性、设计性,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中单做好课本中现有的实验是不够的,有时还应对实验进行一些有用有效的拓展,加强实验的探讨性。有时还应自行设计一些实验来辅助教学,积极营造探究实验的探究氛围。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者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应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老师亦然。通过拓展实验、自行设计实验。不仅可以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实验教学的水平,还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领悟更深,认知更广。
那么,如何做好课堂实验教学呢?首先,要使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那就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这里的“提出问题”是指要探究的课题;“猜想与假设”是指根据已有的理论或经验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设计实验”就是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也就是根据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活动;“分析和论证”就是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记录的一些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评估与交流”就是对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进行评价,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以及改进的地方,同时要积极和其他组的人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其次,在进行某一项探究性实验时,教师始终都必须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物理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并积极思考提出探究的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探究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探究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最大的收获。
总的来说,使课堂实验更具探索性,多进行实验设计,在使学生学习更加有趣、更加主动的同时,也提高了老师教学的水平,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注重理论结合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更有能力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
以往很多毕业后的的学生被人称为“书呆子”,只会答题,不会做实事不会生活。这其实大多与实验教学过程有关。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没有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于是得出一个个“高分低能儿”,这与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是背道而驰的。培养科学实验素质,这是中学物理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达到的基本途经。只有理论结合实验教学,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那么如何培养科学的实验素质,从而做到“高分高能”呢? 这要求拥有以下几种能力。
1、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实验器材和方法往往不是现成的,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对器材、方法的选择能力确有必要。如在做“碰撞时动量守恒”实验时,除了按书给出器材、方法,我们尝试用质量不同、材料不同的小球,还可增加在气垫导轨上做实验,并让学生判断还需补充什么仪器等等。
2、观察能力。有目的的观察能明辨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规律,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
3、处理数据的能力。对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处理,以找出规律,得出科学结论,这是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感觉最难的一环。在实验课堂中应重视对学生处理实验数据能力的培养。
总之,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学科探究的基本理念,只有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创造,才能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科技更发达,才能使物理真正走向社会。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物理知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