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班内分层教学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
1.对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的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摘几个单元测验,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教学内容分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要求。
二、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我在设计数学习题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 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做题,提高作业效果,减轻作业负担。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的。
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题材新是为了激发兴趣,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爱好的新题。
例:在97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
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从而以这样的新“产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1.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思维方法活是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兴趣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的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贴近生活实际是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些这样的习题。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内容后,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作业兴趣。
贴近社会热点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商品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及早的接触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习题中给予渗透。如结合函数的内容,让学生练习:
例:某商店以每瓶15元的单价出售化妆品,这种化妆品的制造和销售是每瓶8元。另外每天的固定经费费用400元(如取暖费、租金、保险金等)。现求这个商店每天应产销多少瓶化妆品才能获得利润300元?若每天销50瓶,是亏损还是盈利?
这种从当今“商品经济热”的实际出发而设计的习题,使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当一回“小能人”、“小经理”,形成为用而学,越学越有用,越学越爱学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习题,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要让学生达到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越弄“做题终,趣不近的学习最佳境界。
三、用多媒体教学实现难点突破
随着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应用,以微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情趣盎然。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突破难点。
总之,要提高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乃至“无效”等有悖于我们的教育追求和教学规律的行为和做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