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蝴蝶效应的引入使教学设计的线性操作得到理性反思。它引导我们更加全面的看待教学设计,毕竟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同于其它工程项目的设计。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具有规律性,存在其有序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果可以是一套可控可行的线性方案;而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过程是由学生、目标、内容、策略、方法、反馈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所以它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即复杂、动态、开放。线性教学设计关注前者,强调设计方案与规律的适切性问题。因此,它用理性的思维控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而且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干预和影响教学过程,以便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而蝴蝶效应给教学设计的启发是,不仅要看到教育教学的有序性,还应多一些关注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混沌效应。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课堂中的“意外”,并给予正确引导;在课堂中多一些鼓励和评价;课堂与教学都是“动态的”,有时我们无法预测。或许这些“细枝末节”就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
(2)注重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分析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同时又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总要预设各种不同层次的目标,而且主要是以认知领域的目标为主。因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更容易操作,更容易测量,更容易提高考试的成绩。然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引发蝴蝶效应的是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的变化。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引导生成的,它们恰恰就是引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因此,为了引发良性蝴蝶效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淡化教学目标的预设和分类。有些结果是不期而遇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强调,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学习者个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既然如此,那么个人“建构”的知识就是千差万别的,无法进行有效分类。既然教学目标没有统一的、类型化的可能,那么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看来,制定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动态、复杂的教学过程来说意义是有限的。
蝴蝶效应的引入要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目标的力量与局限。一个稳妥的做法就是:同时兼顾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和情感领域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的制定走向多元化。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看起来有些困难。但是,蝴蝶效应的出现至少应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怎样的教学可以超越既定的目标?预设的知识目标,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一些态度、情感目标的培养与实现,我们不应该用烦琐的行为目标事先进行描述,这样就会忽略某些非预期的意外目标的实现,如对非规律性现象的把握、创造性的培养、探索的主动性、坚强意志的形成等,而这些蝴蝶效应的产生,要靠教师的耐心观察与引导。
(3)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许可以这样说,教育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复杂性上。传统的教学过程把复杂的教学系统简化为一个类似工业的生产流水线,将学生当作客观的“物”来进行设计,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产品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学校招生情况。这种设计观更多看到了人在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即人的思维、意志、本能、情感、愿望等非理性因素。蝴蝶效应的发现为我们提了一个醒,最终引发轰动效应的正是这些平时养成的意志、愿望、价值观等。
因此,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又一途径,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采用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启发、讨论、协作为主;由于人的思维的复杂性,应注意发展和培养元认知,有意识地运用分形迭代的思维方法和分形认识观点,开发元认知能力,促进蝴蝶效应的产生。[3]
(4)重新审视教学评价
在对蝴蝶效应的思考中,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评价、教学质量都是相对的,是短期范围内的价值判定。因为,对于复杂系统而言,评价将变的非常困难,
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状态,而且要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蝴蝶效应要求我们理性的认识教学评价,把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辨证唯物观。即使如此,对于短期内的教学评价仍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扭转局面。但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元的、复杂的、动态的。依据蝴蝶效应的思想,教学是为人而设、由人而为的事物,评价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这一双主体的复杂性上,还体现在与人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这种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教学评价应具备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发展性和多元化。既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测评,又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衡量;既要对过程进行评价,又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既要对“量”进行评价,又要对“质”进行评价;既要对自身进行评价,又要对他人进行评价;既要有静态的评价,又要有动态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功能。[4]
教育教学是一个无限的行为。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要等时间来评价。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用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不断影响学生,包括知、行、意的影响,以期良性蝴蝶效应的产生。
4、一些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使我坚信,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状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且还可能超越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学是无尽的,教学效果的显现在遥远的未来。学生考上了好的大学,你能说他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吗?不能,也许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又显得很无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蝴蝶效应实质是一种哲学思维,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承认系统的边界,是建立在宇宙无限论之上的探讨宇宙的有限性的方法。研究蝴蝶效应,其实就是发现无序中的有序;从复杂中发现简单;感受必然与偶然的临界点,以期控制教育教学的过程与局面。但今天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无法预测。混沌,这个话题也必将成为全人类性的问题。在此,由于知识有限,我们只是做了极其肤浅的介绍和引入,希望有更多人能走进混沌之门,以更深邃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审视这个世界,捕捉对生命有意义的“蝴蝶”。
参考文献
[1]高文、王海澜编译.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http://www.guanzhong.gd.cn/2/12/2003
[2] [美]Peggy A. Ertmer, Timothy J. Newby著.盛群力 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3]朱云东、钟玉琢.混沌基本理论与教学设计发展的新方向.电化教育研究,1999,(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