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际人才竞争,高等教育只有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达到持续的蓬勃发展,其中,海外游学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海外游学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指出了海外游学对于国家、学校及学生的重要意义,并对海外游学的发展及其难点开展进行分析。
前言
随着国际人才竞争,高等教育只有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达到持续的蓬勃发展,其中,海外游学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海外游学是指为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的国家化需要,学校创造机会派学生赴境外进行学习、实习或考察一段时间,以获得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教育机会的行动。
一、海外游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自古以来是传播文化、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代高等教育海外游学源自欧盟在1987年实施的伊拉斯莫计划(The European Action for the Social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简称Erasmus),即欧洲大学生社会流动行动计划。该计划由欧盟政府出资执行,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欧盟各国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的流动性,使学生通过短期的国外学习和留学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欧洲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其适应陌生的环境,并促进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该计划自实施以来,得到了欧洲各界的支持与关注,促进了高校大学生的流动,至今,欧盟已有超过一百万的大学生受益。伊拉斯莫计划推动了欧洲高校间的合作,为欧盟培养了一批具有了解他国经济社会情况,具有丰富实地经验的高级人才,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伊拉斯莫计划的尝试也为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范本。
1995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对全美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10条国际化要求,其中明确提出,高校应鼓励学生深入理解全球体系,了解至少一种异国文化,并创造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美国国际教育学院总裁Allan Goodman认为,海外游学应是每一位美国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美国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增加美国学生海外游学的机会,消除学生参加海外学习的障碍,为每位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做好准备。
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晚,长期以来与国外高校交往与合作不对等,造成了海外游学项目的开展工作步履艰辛。然而,进入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我国政府在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以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思路,并将引领我国各高校大力发展教育国际化,推动海外游学工作。
二、海外游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的发展最根本的是靠科技、人才的力量,因此只有更新教育发展理念,通过海外游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才能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和安全度。
从学校利益而言,海外游学项目的实施是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此外,海外游学还能提高学校招生的吸引力、毕业生就业率等。
海外游学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文化的教育方式,在适应新环境和不同文化时能保持开放的态度。尽管学生参加海外游学的方式不同、目的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海外游学是改变他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经历。学生参加海外游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触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群,对境外文化获得全新的洞察力和见解,提高对世界和本国文化的了解。学生不必只从电视或书本上去了解世界,而是亲身体会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有利于加深国际友谊、理解文化差异和抛弃陈旧观念,这种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2. 学到与课本知识以外的特殊技能。例如,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跨文化关系处理能力、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等。
3. 海外学习经历能使学生更容易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不同的环境下,学生接受了不同文化的熏陶,受到不同思维模式的影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甚至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4. 增加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雇主们在招聘员工是寻找的是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学生的海外游学经历必然会为他们带来就业竞争上的优势。
三、海外游学的项目类型
目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海外游学项目多种多样,各种项目的名称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叫法,但从培养性质和本质内容上看,主要可归类为以下几种:
1.交换生。学校与境外院校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两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且通常互免学费。交换生项目已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许多高校的三年级本科生赴海外进行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规模化、成建制的效应已经初见端倪。
2.联合培养。学校派学生到境外院校学习并获得学分,部分项目根据两校协议,学生还可获得文凭或学位,但一般学生须向外方院校缴纳全部或部分学费,学长一般为一年或以上。
3.短期交流。学校派学生到境外院校参加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由于海外许多院校的暑期学校已开展得相当成熟,因此它也成为短期交流中影响最广泛的项目。
4.海外实习。学校派学生到境外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如清华大学近年来积极策划或参与了全球工程师教育实习项目、华盛顿实习项目
5.合作研究。学校派学生到境外合作院校、研究所就具体合作科研项目开展研究。
6.其它项目。除以上所述之外的其它游学形式,如参加国际会议、国际比赛等。
四、海外游学的发展及其难点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通过拓展国际化办学思路,优化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国际组织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搭建越来越广阔的海外游学平台,着力促进高层次、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游学项目发展。如复旦大学计划在近年派出50%的本科生赴海外游学,清华大学明确提出在2011年百年校庆时将派出30&的本科生,许多地方高校也纷纷制订了量化指标,加大力度发展本科生赴海外学习。由此可见,海外游学必将对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力量。
然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不断呈现,给高校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与国外的教学体系无法接轨,与国外的课程内容、学时、学分不同;资助鼓励学生赴海外学习的财政资金不足;学分转换、学生选拔、学籍管理等政策尚有待跟进;以及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带来的困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