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教学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和领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文本向纵深拓展,思维向自主探究拓展。“拓展式”教学成为课改中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具体教学应用中也不免有些“旁逸斜枝”,需要用辨证的眼光“斧正”,以期与相互借鉴,收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重“举一反三”,轻“举三反一”倾向
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拓展式”教学所倡导的“拓展”特别强调突出学生思维的拓展。拓展式课堂上一位教师巧妙点拨诱导,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学生发言妙语连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不禁让人赞叹课改以来语文课程的生机与活力。从古到今,“举一反三”一直是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迁移的重要标准,是将“一”的有关规律推广到与“一”同类事物的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类比推理的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认为教师引导学生“举三反一”,则是更高学习力的体现,往往是学生对理性思维的升华,高度认知能力与概括能力的体现。教师不但要在拓展中让学生“举一反三”,做思维的广度发散,更应该不失时机的创设情境和条件,培养学生“举三反一”的能力,让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的深度思维空间。
二、重阅读拓展写作,轻写作拓展阅读倾向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拓展式”语文教学有利于把典范文章的语言、构思、写法等通过向写作拓展,让学生形成能力的迁移,提高写作水平。现代认知理论提出读写互动理论,昭示了我们对阅读写作相同规律研究的缺失。如果说阅读是阅读别人的成果,那么写作呈现的是自己的思维成果,从这一点上讲,阅读与写作应是互动互连的状态。
“拓展式”教学中,任何侧重读写的某一方面,都是一种偏废。如: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的过程中,既可以以“家”、“良师”为话题写作,拓展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文章重点写法,又能以“影响”为话题写作,反照深化课文中人物对人物影响的巨大作用,以及朴实而真挚的语言风格给读者的感染力。只有实现由阅读向写作拓展和写作向阅读延伸的统一,才能达到阅读与写作的同步升华。
三、重现代美文拓展,轻古诗文拓展倾向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并在附录中推荐240篇优秀诗文背诵篇目,提出了古诗文教学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
“拓展式”教学中,教师因受应试和观念的限制,多局限于现代文的拓展,古诗文拓展基本上以识记默写为主,削弱了古诗文在担当文化传递,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古诗文是历经沧桑的中华文化的结晶,它的语言是内蕴最为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的语言。对古诗文的积累与拓展,将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
四、重课内短文拓展,轻课外名著指导倾向
教师让学生“拓展式”现代美文阅读已比较普遍,也易于操作,但对名著指导往往仅限于推荐,学生当任务去读,或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或曲解文意。如何让学会读书,学会读大部头的名著,获得深广的知识营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让学生会读名著,其关键是教师通过拓展,让学生把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让名著成为学习语文的“本钱”和“根底”。其基本策略为:激趣为先,宏观指导为主线,“亮点”拓展迁移,适时交流品味。例如《童年》可用高尔基童年的悲残生活经历,来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亮点赏析《水浒传》写人的特色。举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品味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心得体会,畅谈名著魅力,教学相长。
五、重面向全体拓展,轻个体差异指导倾向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不平衡,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造成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差异性。
“拓展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要在摸清学情,分层建组;精选拓展内容,确定拓展目标;优化课堂结构,实施分层拓展教学;及时调整检测内容,实行分层达标与评价
总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拓展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致力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者应在不断的理性思辨中探索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