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文化课教学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当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文章从能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值的几个方面探讨最优化策略,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益 最优化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
深化文化课教学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当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的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化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目前,为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应当探讨并尝试一下课堂教学最优化策略。
首先,分成三个层次。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关爱每个学生。按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将教学目标分高、中、低三个层次,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个性发展。课堂提问等教学互动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
其次,打造一个载体。
以英语学科导学案为载体,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效载体。导学案编制要突出问题的设置,科学安排教师讲授的时间,学为根本,导为关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置作业,坚决杜绝将学案变成习题集或讲义,做到新授课必须有拓展研讨,讲评课必须有变式训练,复习课必须有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第三、做到三个还给。
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作为语言课教师,英语老师要树立“学为主”的意识、“学在先”的意识、“学而会”的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用分组讨论、互相辩论、相互问答等取代教师过多的讲授。记住语言不是老师教会的,至多是老师帮学生学会的。
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维和创新。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讲授或是教师提问,难得有学生提问,更难得是学生自主、随机的提问。教师的提问大多停留在“yes or no”或“right or wrong”的选择上,缺乏思维价值;问题解决的方式往往是“即问即答”,缺乏过程价值。作为语言课,英语课上用英语来问答的行为本身就是语言交际和知识运用。教师应当坚持这样的课堂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堂不算好课;二是“答必对”的课不算真正的好课。
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老师把语言点找出来,费尽心力地找了一个典型例句来解释它的用法,告诉学生记住例句,老师要检查,学生辛辛苦苦记住了也写对了,而当该知识点出现在另一个句子中,学生却愣是不会。教师为学生当惯了保姆,为学生包办的太多了。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该确立“三个尊重”的意识: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尊重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这些不正是英语课堂教学所急需的吗?
第四、把好三道关。
教学内容实行“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即讲重难点、讲规律方法、讲易混易错易漏点。“三不讲”:即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容易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
教学策略实施“三先三后”和“三不要”。“三先三后”:即教学内容让学生先学,然后再点拨;问题让学生先想,然后再启发;答案让学生先说,然后再引导。“三不要”:即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要打岔;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不要插话;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不要打断思路。
教学方法实行“四要四杜绝”,要求教师“少教”。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满堂问”;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要给学生留下消化思考的时间,以杜绝“满堂占”。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25分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答问练习检测时间不少于20分钟。
第五、辅之两个支撑。
为了让英语课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教师应该适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注重其实效,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变难懂为易懂,能使学生融入形象逼真的情境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堂上的板书设计还要言简意赅,充分体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
为了更准确了解本课教学效果,教师下课课后2分钟在教室外等候,课后随时听取学生意见,每节课后在教案上总结一句话,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轮教学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