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沈阳这个地方,中秋的气氛似乎不是很浓,虽中秋前半个月各大商家已经开始月饼宣传行动,包装精美的礼盒迅速成为超市、商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到了过节这一天只多见人们拎着月饼送礼,吃顿饭就了事,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过节的气氛。过节前夕,巷子里就能闻到加工月饼的香味,刚烤出来的月饼脆脆的、酥酥的,忍不住想多吃几个。再看市场上也是人挤人,车挤车,人们成箱成件买瓜果并连着蔬菜、肉食等运回家,像是准备盛大的晚宴。中秋这一天,待月亮爬上来时,人们把洗好的水果、圆盘似的大月饼等齐放在不同的大盘子里,端到窗台边上,开始贡月亮。月亮吃饱后,再端回来自己家人共享。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看着多彩的综艺节目,满是团圆的幸福感。想到这些,思乡的情绪也越发高涨。又想到要自己一个人过中秋,不免有些孤单。
出乎意料,师母邀请我去家里过中秋节。说实话,师母这一举让我万分感动。之前去过导师家,师母都在上班,所以都没有机会见面。本想自己去拜访,但总是限于各种琐事和理由而搁置。师母却并非因为我不去拜访而忘了我,反而很关心。这让我内心多少有些自责和愧疚,同时更多的是感动,暖流涌上心头。吃饭事小,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作为纽带把我们联系起来,让我突然有了家的感觉。那份藏于内心的温情、暖意难以名状却很强烈。
晚饭师母亲自下厨,她如指挥家一般,锅碗瓢盆在她手中凑出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娴熟的厨艺真是令我们望尘莫及。晚饭非常丰盛,足足有十个菜,看着直流口水,家的感觉油然而生。餐桌上导师举杯并简要致词,七八个学生、师母还有他们的小女儿举杯共祝中秋快乐,浓浓的酒意融化了每个人心里的那份悸动。随后大家一起品尝出自师母之手的美味佳肴,连连称赞,师母还不时给学生夹菜,笑言这里是我们的娘家,大家可以随时回来。思念的情愫飘然而去,温馨的话语暖彻心田,大家聊东聊西,笑声阵阵。导师和师母因一法律问题而争辩起来,这种争执是友好的,我们在旁边听着发笑,偶尔也插上一句。师母是医生,细致认真又不失批判的立场;导师博学善辨又不失温雅,他(她)们的争辩始终保持一种张力。导师喜欢怀旧,也许是今天这个特别日子的缘故,他给我们讲了一些往事。研究所里曾有一位印度籍外教,他的英语既不是英式英语亦非美式英语,口音很重,所里只有个别教师可以听懂,导师总是拿他来开玩笑,后来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两年后,外教回国,缘由是他们国内的工资要比我们这里多很多。确实,教师在印度的地位很高,从印度种姓制度来看,在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中,教师归属于婆罗门,可以和掌握神权者相媲美。师母随即说,同学们如果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就去印度,地位高受人爱戴,想必收入也不菲,导师笑着说可以考虑,研三师兄抢着说要第一个去,大家开玩笑的说,你外语过了没有啊?一脸通红的他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一轮圆月悄然爬上半空,整个夜空幽远而宁静。晚餐之后,我们又转向中秋晚会。央视一套的综艺节目满是中秋浓郁的气氛,大家乐此不疲地对出场歌手作出猜测,并七嘴八舌评论起来。导师和师母也像孩子一般,和我们一起Happy。虽相差二十余岁,但在心理上我们却没有代沟,导师看到自己喜欢的歌手甚至还手舞足蹈起来。大家都忘我的时候,师母展开精美包装的礼盒,浓香的月饼味袭来,大家忍不住都转过头来。师母精心地挑出紫薯和五仁馅儿的月饼轻轻用刀分成几块,每人一小块,味道真是棒极了!大家都抢着说还要吃,倒别有一番乐趣。临了,师母还分给每人一个,让我们回去也有月饼吃,每个人心里都装满了感动。导师亦如慈父般叮嘱我们要珍惜读研学习的机会,这将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一番情景正如当空明月般和美,但却有着更多的温情和暖意。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都匆匆散去。来时腹中空;回时满载归。幸福感和满足感充斥着大脑,有些眩晕的感觉。在这月圆之夜,月、导师、师母、学生,幽幽的情意在我脑海辗转,这就是师生情?但又岂止是师生情?还有更多长辈的关爱之情、朋友间的友爱之情、人间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