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品德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这是由品德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品德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关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知识、方法、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因而,我们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必须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把握生成,灵活应变,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活动教学比预定的要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一、预设生成,活动教学有备而来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并不摈弃“预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了预设就没有了规范,没有了预设就没有了秩序,没有了预设也就没有了确定性。正是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撞击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
1、根据学生实际预设生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优缺点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同时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时的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活动教学时,面对“突发事件”,才能心中有底,应对自如。在执教《男生女生不一样》时设计“找朋友”游戏,找到朋友的同学可以坐同位,最后就剩下一男一女,死活不愿坐在一起,其实这就是最好的生成资源。后来通过了解交流,思想剖析,感化教育,终于让两人握手言和,同归于好。和本课目标同步达成。这个活动的成功应归功于教师的仔细调查和课前预设,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也就没有课堂活动中的悄然生成。这种“精心”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活面对变化不定的活动教学课堂,面对活动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恰当处理,我们活动教学的课堂定会春意盎然,我们的教育智慧也会随之不断增长动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
2、根据活动实际预设生成
有些活动本身的结果是多元的,不同的操作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活动会产生哪些结果,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升华,以达成活动教学的目标。如在上《我爱我的家》时,我让学生讲述家人对自己的爱时,就有一个孩子提出:“我的爸爸一点儿也不爱我,那次因为……他就打了我一顿。”就这个孩子的发言,我让全班进行讨论,他爸爸这种做法是不是爱他的表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也有的同学说“肯定是你做错了”。我让那个学生说明为何挨打,他告诉了大家的确不是他的错,那么就是他爸爸的错了?那该怎么办?全体同学帮他出主意,后来我与同学们达成一致,与他的爸爸谈一次,化解了一场家庭危机。
二、把握生成,活动教学慧眼得金
课堂生成包括“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两者彼此交叉呈现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为师者既要借助精简的预设、开放的空间,催生“意料生成”;也要依赖灵活的教学机智,邂逅“意外生成”,共同演绎丰富精彩的活动教学。
1、平等对话,期待生成
是的,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生成才会精彩,活动才会有效。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将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建立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因而,在活动教学中,只有建立了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才会随机产生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成资源,这些资源或体现学生的真实想法,或反映学生的现实困惑。教师这时要做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生成资源,如何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得到发展。
2、抓住契机,捕捉生成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但很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方案,根据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形成新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出现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如在《我更了解我自己》教学中,紧紧抓住“我并不完美”活动中生成的资源——一位学困生提出自己很笨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诸如“为他找闪光点”或“都来夸夸他”这样的活动,使这位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3、纠错为宝,成就生成
在教学《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结果表演的同学被许多学生“指责” !原因是表演中折断新筷子、踩脏新白纸,当时场面很尴尬。教师该如何处理这个意外的偶发事件呢?其实,学生讲得很对,折断新筷子、踩脏新白纸的确是一种浪费。这时教师应及时纠正这个失误:一是肯定学生的观点,表扬这两位学生具有节约的美德;二是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来代替这些材料完成课堂活动,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或学生的“金点子”征集,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活动效果,当然答案也是多元的,例如可以用废报纸代替白纸,用自制的小棍代替筷子等。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勤俭节约的美德,又达成了学会合作的教学目标,可谓一举多得。活动教学中的这个失误也变得美丽而有意义了。活动教学中的错误,有的来自老师,更多的来自学生,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将会获得许多新启迪,新智慧。错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发展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却是一次考验锻炼,不仅要有沉着应变的教学机智,更要有敢于查错、容错、更错的胸襟和勇气。
三、有效评价 提升动态生成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通过适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及时激发保护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真实的和有生命力的。如教学《家人的爱》一课上,我请来了家长与学生一起上课,采用家长与孩子对话的交流形式,使课堂上到处可见情真时的泪水,意浓时的微笑。可就在此时,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伏在桌上痛哭失声。而对此生成性资源,我没有按已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教学,没有因学生“干扰课堂”而批评这位学生,而是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最温暖的拥抱,用自己的行为代替了“语言评价”,使这个父母离异的学生在得到老师关注和关爱的同时,也树立了生活的自信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