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物理课堂的品位,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技能,生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师、学生、主体地位、课堂的品位
正文: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教育理念上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着想,特别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课堂的品位?笔者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 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轻松、自然、有趣,并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主动以课堂为学堂,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效果,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提高物理课堂的品位。
一、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
明确的课标要求,好比醒目的靶子,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地把它交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课标要求追求的强烈欲望。当然,课标的明确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的课时课标可由教师在课前直接告诉学生,而有的课标要求则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揭示,如教学“带点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一节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回顾之前“平抛运动”内容,并用比较的方法提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间接的、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研究、探索和发现这些知识的路子去思维。先从直观材料入手,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总结和掌握这些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这些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课前先让学生查阅有关物理学史,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对力和运动关系认识的探究过程,再通过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及学习合作小组之间的交流,从而让学生体会、理解定律深刻的思想性和认识问题的本质性。
三、让学生提出不会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的设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在“导”上狠下功夫、多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要经常采用讨论、争论、辩论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问,乐于发问,使学生不满足于相同结论,不拘泥于常规方法。
四、让学生探究解题思路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的认识误区,用尽量少的时间把知识要点讲明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激励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解题的思路、方法。如探究的问题,教师先不讲,而是让学生先思考、讨论,说解题思路;然后再归纳、总结;教师可创设创新的氛围,激发学生去想、去说、去做,积极探求解题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让学生解析疑难问题
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认识较模糊、欠深刻。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教师不应以讲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应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解析,做到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点。如在教学“加速度”一节时,由于加速度是学生接触的最抽象、实际生活中最不易出现的概念,又是高中物理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首先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含义,进而再引出加速度概念和定义式,说明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都是矢量。这样做法,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视。“授人以渔”以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学法指导,强调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学法,进而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活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但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学法决非易事,它必须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为前提,因此,教学过程中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还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当把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如在学习“受力分析”时,先让学生回顾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性质力各自的产生原因及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对象,指导学生从整体、隔离两个角度去分析物体的受力,在学生自主体验之后,给予点拨,再让学生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步骤,得出求系统的加速度一般用整体法、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用隔离法的规律。
七、让学生来做课堂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深化、系统、归纳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打破教师的小结专利,通过让学生个人思考小结、同桌之间说小结、小组内部论小结,学生上台讲小结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系统表达能力和课堂总结能力。当然,教师应给予示范,给予指导,使小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学习、创新,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科学和有终生学习的愿望。特别是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情感,养练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等诸方面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准则,以科学精神为追求,以培养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将本该学生的体验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保证学生活动富有成效,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动起来,变物理课堂为学堂,让学生经历体验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技能,生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我们物理课堂的品位。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吴永熙.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