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如果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来说应该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激发和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能力。而写作无疑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集中体现。
然而,经历了低段写话的简单与中段写作的思维灵动之后,进入五年级,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学生在写作上呈现了让人担忧的一面:课内习作遣词造句枯燥乏味没有个性,构思立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有甚者更是大段大段地模仿各类作文选中的文字;而在网络媒体为主的课外写作上,QQ空间日志(写作)正越广受学生的欢迎。
二、令人担忧的现状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乃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随着年级的升高,写作似乎变成了老大难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写作太难,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即使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有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兴趣全无,久而久之写作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即使完成了习作,但最后呈现在教师面前仍然不尽如人意,老师在批阅的同时也只能是摇头叹息。
确实,作文教学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中令学生乃至老师也同样头疼不已的大问题。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引导他们关注于生活中点滴收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工作之余我也思考着这个问题。
三、无心插柳的发现
一日,闲来无事我便在网上撰写日志,片刻之后便有人回应。好奇心驱使,我也到对方空间里一探究竟,没想到竟来到班内一个学生的创作天地(QQ空间)。该生平时调皮捣蛋,但思维尚且活跃。我认真拜读了几篇近期日志,虽然大多文章只是寥寥数语,但出于语文教师的职业敏感性,我发现小小年纪的他字里行间还是蛮有个性的。
在他的无意引导下,我又陆续浏览了其他学生的空间,与课堂内外布置的大小作文所不同的是,孩子们撰写日志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些甚至能达到每天一更,乐此不疲。自从有了这个发现,我便“潜伏”在学生周围,并以游客的身份经常地出入其中,每回总不忘留下自己的脚印。时间一长我逐渐发现,学生们喜欢用日志的方式来表达,他们也乐于与人交流生活中的境遇与心情起伏,而这不正说明校园生活并不枯燥,他们思维也并未枯竭,只是在众多来自各方压力时,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而这个平台就如QQ空间这般是自由的,平等的,完全符合他们的追求。
四、问题原因的探寻
QQ日志为何比校园写作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面对之前惨烈的学生习作现状和这近乎怪异的异军突起,我决定去探寻一番。
说干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结合学生交流,我总结出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QQ空间时髦,人气高。现今社会,上至老下至小,无人不是手握QQ号,这似乎就是时下最流行的标志,正所谓“一Q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愁”,而打理自己的空间及时更新日志顺便再去别人家踩踩留下脚印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一来二去,想法与思绪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也就慢慢积累下了。
第二,QQ日志平等,无拘束。五六年级的学生大多十二三岁,正处于成长的转型阶段,这时的他们想法大胆,个性十足。而大凡教师布置作文必定会有一定的要求一定的范围,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乱七八糟胡说一气,无形中就给学生的思想封上了枷锁。而QQ日志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学生的需要。在那里,你可以尽情地挑选合适的表达你心情的图片,播放配合情境境的音乐,然后在情景交融下,笔尖就开始流淌出清新生动的文字,不知不觉中,收获满满。
第三,日志书写自由,能积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心情好或不好时,在网上发泄一通,然后再回过头来便会发现,那些都是当时最真实的想法与情感。而这恰恰就是语文写作的最基本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久而久之,记录下了情感,也积累下了文字。随着日志的一篇篇更新,孩子们也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点滴。
五、巧用日志促写作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新课标解读》中关于习作也这样讲到:“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更愿意写作,热爱写作”。
那么既然学生对空间日志撰写有如此大的兴趣,我们何不巧用日志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我边思考边摸索着。 教师组织,学生合作 根据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已有独立的QQ号这个基本班情,由老师牵头,部分好友响应组成一个好友群,每个群成员又可向自己的好友伸出橄榄枝,不断发展、壮大队伍。更重要的是,群主要求每个成员能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保证每周能更新一篇日志(原创),其他好友则要在其更新后及时在后方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日志排行,激发兴趣 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金子也最终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学生日志在更新于广受点击之后势必出现几位“佼佼者”,基于此,我决定采用点击率逾留言评议双数字来对群内日志进行排行,定期举行日志大赛表扬优秀的创作者,让源自写作的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信。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有了兴趣这个内驱力的推动,学生们撰写的兴趣必定会更高涨,到时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不再是空想。 作业兑换,减轻负担 从语文教学的各项操练来看,习作不同于词语训练,短期之内很难达到理想状态。他更讲究平日里的细水长流,循序渐进。所以一旦进入高年级,语文老师无一例外地都会将习作训练提上日程,选择多练笔,而形式上则以隔三差五布置的类似于日记周记之类的作业为主,以此来达到笔杆子常新的目的。但终究事与愿违,因为很少有学生会热衷于完成作业,尤其是写作文。
这样的情况令人伤神,但也并非无计可施。我允许学生根据习作的要求选择用日志中相应的文章来代替作业,而后整洁地誊抄在作文本中,但前提必须是原创且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这样尝试过几次之后,我惊喜地发现不但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激发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在一定程度能入得了眼球,质量也有了明显地提高,真可谓一举两得。
六、小结
我相信熟能生巧,只要学生能继续不断地自觉练笔,将自己生活中的遭遇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即使是在网络日志上相信也会利于学生的习作发展。但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运用于教学还需要更多的安全保证,还需要教育者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提点多教育。用QQ日志来促进学生习作发展的想法也还需要不断地探究与实践。
但我坚信:思想在前行,成功也会在彼岸等待花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