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在新的世纪里,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以前,社会赞美教师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把他们比喻为红烛、园丁、春蚕,这些隐喻,对教师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它忽视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创造性劳动的欢乐,忽视了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生命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忽视了教师的教育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当前,我国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老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
21世纪的教师,在角色重塑过程中,需要我们将时代的内容填补到教师角色的含义当中去,要啊每一节课上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体念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演好“四个”角色。
1、“顾问”角色。
强调“建议和采纳”,教师的角色是顾问,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学生是教师建议的“接受者”和“加工者”。学生之间联系较松,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享有一定的启动权。活动规范旨在鼓励创造,鼓励多样化,弹性很大,师生共同监督执行,且教师的监督多采取间接地、隐蔽的方式,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是,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不要给学生以“黄金”,而是教会他们价值至高的“点金术”。切忌把课堂变成尖叫声“自弹自唱独角戏”的舞台,让学生成为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
2、“同伴”角色。
强调“参与和合作”,教师的角色是同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角色则是合作者。因教师只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活动,故学生之间多为直接交往。活动规范推崇平等,以学生监督为主,具较大弹性。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怏然,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3、“促进者”角色。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者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是“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教师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且教师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4、“研究者”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比如:一个兴趣,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个困难,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可以看作诗进行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起点。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确定自己的行动策略。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新课程中,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就一定可以从容、自信的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之我见》 刘涔
(3)《浅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林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