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低效的。“活动单导学”从着重教材的教法转变为着重学生的学法。学生由观众变成主角,教师则由主角变成导演。那么在实施“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放羊式,真正做到以活动单为载体,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充分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结合我们开展“活动单导学”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物理新授课利用“活动单导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提高;课堂效率
高效的“活动单导学”物理课堂的一般设置结构是:巧设情景,激发兴趣→探究活动,生成知识→暴露问题,合作学习→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及时反馈,总结提高,具体表现为:
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学习中来。因此,在编写活动单时,有必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新颖、有趣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节,如果教师直接引入光的折射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茫然。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视频“海市蜃楼”,再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学生会立即如饥似渴的开展活动单上的探究活动。
二、探究活动,生成知识
当学生具备了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时,教师顺势让学生运用活动单这个主动学习的载体,开展自主学习,包括:借助活动单阅读自学,合作实验探究。如果让学生自由读书,学生未必就能够把握关键知识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活动单上的问题去看书,明确的目的可以提高其学习效率。看完书后可以紧接着做活动单上相应的题目,及时强化巩固知识。过去填鸭式教学,强加于学生的知识在学生脑中形成的印象肤浅,学生理解不到位,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而探究性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训练了能力。例如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是先读水的体积再读石块与水的总体积,还是先读石块与水的总体积再读水的体积,如使用空洞的说教,学生印象不深;而提供量筒、石块、细线、水,让学生动手做一遍,分别读出刚开始水的体积、石块与水的总体积、提出石块后水的体积,通过不同的方法算出石块的体积,再讨论哪个数据准确,这样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参与,印象深,理解也极其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效果不言而喻。
三、暴露问题,合作学习
借助“活动单”自主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环节不可少。这个环节可以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得以交流借鉴,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交流中会暴露出一些问题,鼓励同学据理力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偏正唯物主义的思想,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教师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要充足,不得急于点拨,不得和学生抢时间。
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以兵带兵,学生的语言往往更能让学生听懂,学生辅导同学时,要想将别人教会,自己就不知觉得将知识点总结提高了,一定会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对学生自主学习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必须精讲。精讲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语言要精炼,只言片语点中要害;2、点到为止,不得包办代替;3、具有启发性;4、体现规律性。另外,教师还应对讨论过程中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不得讥笑提出幼稚问题的同学,尽力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五、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学生与学生间存在来自知识基础或智力水平的差异,因此编写活动单时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反馈检测与布置作业都要因人而异,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布置高档题,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先完成低档题,以后慢慢辅导。
六、及时反馈,总结提高
“五严规定”不是忽视教学质量,而是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课堂上学生高效的学习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课后的题海战术。当堂反馈,能让学生自觉高效的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另外也能让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总结提高的环节也少不了,那些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优异的成绩去高一级学校学习。
综上所述,高效的“活动单导学”的关键是“学与导”,主体是学生,工夫在课堂。“主导”者导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导以兴趣,导以方法,精讲精练,点到为止。“活动单导学”模式促使“教”围绕着“学”转,以学定教。运用“活动单导学”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登堂入室引路人的角色,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和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