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罗列史实,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要通过讲授历史杰出人物和社会英雄的故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要让学生认识国情、激发斗志。
【关键词】历史教学;道德教育;历史杰出人物;爱国主义;责任感
在媒体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责任感与“反哺”之情严重缺失,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学生身上表现的是:不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不知感激自然的造物之恩。……这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度,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何等的“悲哀”与“不幸”!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而课堂是学生精神洗礼、灵魂净化、心灵碰撞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互动平台。高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地挖掘素材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对学生加强认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不论是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都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在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活动:
一是维护国家统一。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危害,又不能忽视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
二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具体而言:
1、“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2、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3、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古代“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4、对儒学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写进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张志新的“人活着,总得有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歌德的“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尤其是通过学习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