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九义“注.提”教材第十册第30课。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尚思、夜阑、铁马冰河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3、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 具:《精忠报国》配乐磁带,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感知历史,感受诗人。
1、播放乐曲《精忠报国》,学生听后谈感受。
过渡语:今天,让我们的神思穿越时空,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2、简介历史背景,引出诗人诗作。
⑴借助简图交代历史背景。
⑵引出诗人诗作,板书课题。
⑶生齐读课题,师释题。
(评析:以音乐的方式导入新课,结合简图交代历史背景引出诗人诗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自学诗文,理解诗意。
⑴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⑵指生读诗。
⑶结合注释自学诗文,试说出诗句的意思。
⑷交流汇报(相机板书)
(评析:本环节重在自学,培养了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导读诗文,渐入佳境
1、学习第一句。
齐读第一句。
师: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可从身体、环境、心境几方面进行引导)
师:用一个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解释这句诗。
师:为什么诗人如此境遇还不悲哀呢?引读第二句。
2、学习第二句
指生解释诗意。
师结合挂图指出“轮台”的位置。
师:谁能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关联句把1、2句合起来解释一下。
引评陆游
师:看谁能读出诗人的忠诚气节、爱国之心。指生读。
3、学习3、4句。
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这风吹雨之时,诗人梦见了——(引读3、4句)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自由练读,体会诗境。
5、汇报朗读(可用比赛形式)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即注重了了解词句的基础训练,又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进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四、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师:同样的诗情,同样的梦境,岳飞冲天呐喊: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辛弃疾亦有诗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同学们,这样的爱国英雄,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那么,就让我们以无比敬重的心情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师:如果说坐着读无法表达好我们的心情,那么就让我们站着来读吧——
师:如果说站着读还不能完全释放我们的情感,就让我们带着动作大声读吧——
(评析:三遍朗读如钱塘之潮,激涌澎湃!这是童声对诗情的冲击,诗情对童心的润泽。在这里情与境通过一波强似一波的朗读,得到了完美的交融。)
五、拓展阅读,激荡诗魂。
1、出示《示儿》,释题,生自由读,找一找作者的愿望实现没有?
2、由古至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十七大”“台湾问题”)并赠诗一首。
《致台独分子》
两岸本是同根生,海峡难断骨肉情。
华夏一统民心向,岂容阿扁逆天行!
(评析:此种方式的结尾,是本诗教学的有机延伸,是培养学生语音素养的好方法。并且回归现实、回归社会,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势必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构筑活力课堂 激荡诗情画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评析
古诗在古代文学中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它是语言的凝练,情感的抒发,思想的升华。也正因为它语言精炼,才难于理解,意境深远而不易体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个难点。能否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能否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古诗音乐的灵性与美术的气质,能否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决定着古诗教学的成败。张老师这节古诗课,让我们眼前一亮,让我们看到古诗课堂久违的活力与激情。综观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营造自主参与氛围。
1、与音乐有机结合,一曲《精忠报国》先拨动学生的心弦。
2、结合地图简介、历史背景,引出诗人诗作。交代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作内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诗人情怀的体会。比较恰当的引导学生进入了古诗的意境。
二、多读感悟,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张老师在导读诗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剖析诗人现状,切实体会诗人心情,使学生深深的领悟到诗人的报国之志,赤子之心。在本环节教学中,由词解句,由句达意,由意入境,通过齐读、引读、指名优感情读、自由练读、汇报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艺术的美。最后,以齐读、站起来读、带动作读等方式让学生轻松快乐的读书,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拓展升华,联系实际促进延伸。
一首《示儿》与本诗紧密相连,交相辉映。既是本诗的延伸,又是课堂的拓展。又因“和平统一”这个大主题,结合当前形式,教师作诗一首,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又使课堂的思想性、教育性上了一个台阶,较好的实现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目标。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地图制作简易,语言组织稍欠斟酌等,有待于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仔细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