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教师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地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现在的生物教学中,许多老师喜欢“主导”课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走上讲台表现自己。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阅读、观察、操作、联想和想象、思维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表现出来。因此要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必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爱学、会学,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施教的关键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课堂努力地讲课,而学生的注意力却不集中。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没有体现出来,教师只是在不断地讲解,而没有顾及学生能否接受,因此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实际上,教师应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的,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教为主导的学。教师应该变“重教”为“重学”,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阅读、观察、思考、实践。这样,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社会是民主开放的社会。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表现、能力乃至人格都要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尊重。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与学生共同探索,平等交流,一起享受获得成功的决乐。实践证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师生的情感、交往更和谐、更融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主体性
《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探究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讲解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重教轻学的做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另外,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机动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四、课堂要精讲、少讲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所以生物课堂中离不开老师,但是老师也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而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就体现在教师“如何教”上。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课堂上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的过程必须精讲、少讲。一节成功的生物课要求教师讲透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同时讲思路、讲方法、举一反三,学生抓住知识点,掌握分析方法,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去领会、探索。“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学习、自主探索、自我提高的过程。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学生在生物课堂不愿回答、不敢回答、不敢质疑的情况比较普遍,大多数学生的个陛得不到发展,创新意识容易被抹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可以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培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知识、拓展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教学的过程和目标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学生决定着学、影响着教。要使教学取得高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机械记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人手,创设情景,激发爱好.造成一定的氛围。七年级第一堂生物课应引人人胜、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补充,主要讲述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使学生们知道生命利.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从而认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其次,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给学生以激励,激励学生学好生物,为国家、人类做出贡献。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行为,更重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因为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要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生物教学中,课堂教学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创造性活动。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学生要密切协作,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生物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就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