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和谐的。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目标共同努力。因此,本文重点阐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双向型、合作型、和谐型、平等型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
为什么说新课程在呼唤着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 新课程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略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新课程的任务。
第二, 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新课程不能离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都不能完成,新课程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怎样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本人认为要切实做到四个转变:
1、变“单向型”为“双向型”
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单向型”。所谓“单向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这种师生关系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承袭。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之所以能长期的存在,应试教育的需求使之然。为了大面积、大容量的灌输知识,这样的师生模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它的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丧失,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2、变“功利性”为“合作型”
应试教育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因此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为此,才能满足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师生围绕升学率的指挥棒转,而提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是失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更为严重的是,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所谓师生合作,即前之所说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它在师生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是新课程的内容之一。因此,师生合作也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3、变“间离型”为“和谐型”
“间离型”是师生活动的功利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唯应试、升学为任,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怎能不产生隔膜,间离?此外,教育者自身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话语"单薄、单调使师生活动日益生疏,愈发陌生。
师生主体论认为,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同时要求师生互相适应,达成默契,相互补充。当然这都要以和谐为基础。前者是动态,后者是静态的。
4、变“主仆型”为“平等型”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
教师要有一个责任心,是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严而有理,管理学生切忌捕风捉影,一切都应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对老师的管教心服口服。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腿勤、口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要严而有爱,还要严而有信。这个“信”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要言而有信,说话要讲信誉,什么事都应说到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留怪发,不染特殊颜色的头发,不戴首饰,老师就应起到表率,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什么事老师都不要包办,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展示他们的风采。
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秀玲:碰撞与沟通[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
2、李秀伟:和谐之美——师德修养案例评析[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4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郑全全 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9
5、亚米契斯(意):爱的教育 夏丏尊译 杭州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