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转变观念,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既要把学生当作学生,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未来社会的职业是多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柳斌同志曾说:“教育要把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看成是同等重要、同等光荣、同等有价值的事情”。
再次,要树立面向全体的观点。目前,初中属于义务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部升入初中,学生参差不齐,“成分”复杂。但我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们应当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教材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教师只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便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构建一个生动活泼、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如教学“降水”这一节时,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个气象爱好者,有人问你这样几个问题,你该怎样回答:(1)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2)世界各地的降水量一样多吗?如果不是,根据降水季节的不同,你推测有几种降水情况?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并按照座位顺序,前后左右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学生立即进入角色,讨论十分热烈,气氛异常活跃。 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形成技能,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创造能力的培养。 分组合作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对有些内容的学习,采取分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不同素质学生间的相互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对全班同学综合素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本着高低结合、优缺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素质较低的同学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这样会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能力较强的同学因心理上有一种责任感,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能在学生间培养起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