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段: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终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节选课文片段)
……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船长哈尔威已经把60人全部救出,为何自己不弃船逃生,而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死亡的深渊呢?
师:是啊,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或许来不及逃生了。
生:至少也要争取一下,而他是“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徐徐沉入大海”,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最可贵的是人的生命。
生:书上说了,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船就是船长的职守,就是他的生命,所以他选择“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种崇高的职业精神,所以说他是英雄——“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师:那么作者雨果这样写,就是为了要——
生;为了颂扬他的这种崇高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师:所以文章的题目叫——“船长”,“船长”代表了对所有岗位、职守的高度忠诚、尽责的精神。
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觉得他的死没有价值,因为他已沉着镇定地救出了所有人,尽到了自己作为船长的责任。他如果选择逃生,今后像他这样的好船长可以继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谱写更多英雄的篇章,而不只是这最后的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了!
生:船没有了还可以再造,人死不能复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把握住一次生的机会。只要人活着,就还有机会造出比“诺曼底”号更好的轮船,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人才,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师:你们从自己对“生命价值”理解的角度来看,说得也很有道理,那我们当如何看待哈尔威船长这最后的壮举,最后的选择呢?
生:我想起了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誓死悍卫你说话的权利。”
师:怎么说?什么意思?说明白点。
生:就是“我有我的观点,但我尊重船长的选择!”我坚持认为人应当珍惜生命,无论怎样的情况下都不要放弃自救与求生,但我也理解与尊重哈尔威船长的选择,他把船与职守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他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与船共存亡的精神是伟大的,我敬仰他。
师:说得好,“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也应尊重别人的选择。”
教学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诚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文本之魂,也是教学之魂。它蕴藏于文本之中,必然体现于教学之中。忽视这一根本,或处理上有所偏差,后果是严重与可怕的。
设想:如果,《船长》一课,过于强调或放大的船长的“以身殉职、忠于职守”而置学生提出的“珍惜最宝贵的生命”这一价值观思考于不顾或简单的“一棒打死”, 那我们在这一节课中所赋予的价值观导向可能是学生家长不能接受的,也是有违教育初衷的。
其实,如果单纯地从课堂教学而言,这个问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反正有教学参考用书,老师只要简单的加以“纠正”学生中所持的“不同意见”,就能够作到学生认知的简单划一,使全体学生学生的观点纳入“主流意识”: 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履行了做人之道,是一个高大的人文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真正的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决不是简单地得出这样的一个统一的“认识”、“道理”或“结论”。它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的解读及对自身现实的真切体察与观照,在多元解读,甚至于对文本进行多元解构的基础上,真正走入文本及作者的心灵深处,理解了文本的真正内涵及人物价值取舍的真正意义。绝不是简单地贴上了“主流意识”的标签就能达到。
学生正是出于对自身时代的现实世界中“生命最为珍贵,生命高于一切”的认识角度,在与哈尔威“忠于职守,与船共存亡”的伟大壮举的对照、讨论中,思维走向深入,认识迈向深刻,境界提升高度,不仅进一步地真正认识到哈尔威“忠于职守,与船共存亡”的灵魂之伟大,更是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深切的体悟。这样的认识深度与高度,必然是在这样深入的多元的讨论与比照中生成,必不会在教师简单的“统一”中产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正是有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与文本价值的共同尊重,充分支持,正确引导,才有了“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也应尊重别人的选择” 这样超越文本的富有人生哲理的深刻的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