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多年农村教学实践经验,我将物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物理实验融进生活资源,让学生乐在其中
一直以来,农村物理教学实验总会出现“器材缺”、“班级挤”的现象,因而常常使学生错过精彩的实验。仔细观察周围,身边有很多的生活资源,只要发挥聪明才智,就可以利用到物理实验中,使生活资源变为课程资源。比如:八宝粥筒制作简易照相机,可乐瓶、针管、橡皮管制作潜水艇,可乐瓶制作自动饮水器等等。这些材料取自生活废品,学生容易搜集到,因而在课下自己会动手做实验,这种全参与的体验过程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而且这些实验器材可以达到人手一份,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把课堂放开,让学生动起来。结合物理教育的特点,我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机。
我校大部分学生在骑自行车上学途中常因车坏而迟到,在物理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普及性非常强的代步工具——自行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实物理原理知识,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强化和巩固,而且指导学生掌握了关于自行车的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小窍门。如:学习了惯性知识后,学生知道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要先捏紧后刹车,后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出现翻车事故;自行车的脚踏板坏了只剩下一根轴时蹬车会比较累。这是因为压强大的原因,因此自行车的脚踏板要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他对脚的压强;自行车车铃坏掉是因为里面铁锤和铃盖的原因,这是声学方面的知识,维护的时候要抓住要点,使铃锤不停的振动敲击铃盖;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气体不能充得太足,以防止自行车爆胎,这是因为质量、体积一定的气体,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三、创造轻松的生活情景,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李希贵在《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我们的校园里,却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课外口若悬河,说话很自信的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讲话却唯唯喏喏,甚至噤若寒蝉。刚才在课堂上还是思维僵滞,呆呆的样子,一走出教室,却又说又笑,活跃异常。这绝不是我们新课标要提倡的课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例如,在讲杠杆一节时,我课前把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带到实验室,普通剪刀、理发剪刀、铁匠剪刀、老虎钳、钢板、起子、筷子等,摆开课桌布置一个场景。学生推门看到一改往日的桌椅,变成一个新摊面时,顿时好奇万分,自由穿梭在教室中摆弄这些工具,互相交流讨论这些生活用品,争相表达自己的见解,一番探索之后,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引导学生了解这样使用的理由。这种授课方式比较宽松,气氛自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与现代科技社会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兴趣
近几年青岛的中考越来越强调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中要多关注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同时,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光的反射、折射与激光光纤通信、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列车、原子核与核技术的应用,万有引力与神舟飞船上天等。学生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上海磁悬浮列车,建成后,从龙阳路站到浦东国际机场,三十多公里只需6~7分钟。我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让学生意识到原来高科技的东西离不开基础物理知识,磁悬浮列车的驱动和同步直线电动机原理一样,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电流能将线圈变成电磁铁,与列车上电磁铁相互作用,列车便开动了。
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自然生活的联系。如将天气变化、交通工具、体育运动、家庭电器、医疗设备等知识与物理相联系。当讲到国际乒联将小球变成大球,使得球速减慢,旋转程度也降低,增加了打球的难度时,学生瞪大好奇的眼睛,主动提出问题,其他球呢?我又讲到足球、排球等球都在运动中高速旋转。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球在运动过程中,高速气流流过球的上下表面,由于流速的差异造成球的上下压力差,改变了球速和球的运动方向,便于运动员创造性地发挥,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通信问题、自动化问题、空间开发问题等。学生非常关注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卫星在太空相撞事故。当得知产生了至少600块碎片,一丁点大碎片就可能刺穿太空服,使得太空中的宇航员不得不停止出舱活动时,顿时担心其他卫星怎么办,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这些关系生产生活的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对物理学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