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应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微笑上。这些小事常常会发生在你我身边,比如,学生病了,要打个电话通知家长或者亲自把他送回家,住院时要记得都会到医院里去看望。学生病假回校,要能主动为他补课;并且时时注意天气情况,提醒学生添减衣服。这些虽然是小事,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的。我们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每每读到学生们发自真心的感激之语时,你我总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充盈心头吧。
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只有在教育工作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快乐的氛围下,学生才能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使他们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五、协同学生家长,构建和谐“师、长关系”
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成人社会建构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环境又必然影响和塑造着这个社会中的学生。因此,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谐教育要从生态系统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成长,致力于优化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
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而做家长的往往又会把这种希望转而寄望于孩子的老师,这无疑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增加了压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完全是两个样,因为中学生面子观念都很强,往往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而在家里则就无所顾忌了。一个老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才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学生。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老师和家长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材,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通过沟通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教师在家长面前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对待家长,共同探讨、研究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古人也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力争在和谐中创造美,创造奇迹,让和谐成为师生关系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