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情境教学就是基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通过自我表演,模仿某一特定的动作或角色,再现故事发生的场景,以达到加深理解记忆的一种方法。经过笔者多次实践,情境教学中那些变化新颖、丰富活泼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效果好,同时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在创设情境中让学生表演,很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往往能找到自我,其表现得到老师及全体学生的关注,其自我意识得到增强,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一、活跃课堂氛围,产生角色效应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材本身就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加之学生自身生活经验较少,若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学生难以思考和想像,从而形成理解上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有些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接受教育方式费尽口舌、不厌其烦地讲解,可到头来却收效甚微,学生们也听得一头雾水,如同进了迷宫一般,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按照《新课标》总目标第4条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要求”,如在教《司马光》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不小心”这个词时,我问:“你们是这个小朋友,你能模仿他的动作吗?”此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开始互相讨论,并且有位同学主动举手表示要上台模仿,当他作了“一不小心”这个动作时,接着又表演掉进大水缸是如何挣扎、大喊“救命”时,真是把情境表现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下面的同学也一边看一边模仿,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加深了词语的理解,为下文教学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亲自上台表演(产生角色效应),这样教学难点更迎刃而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轻松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情景表演,启迪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所以在学生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表演,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因此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在教《春笋》一文时,充分利用教学录像的条件,加深学生理解小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体会这种顽强生长、不屈不挠的精神呢。首先我通过诱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回想田地里的麦苗是如何生长的,这一设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所看到的情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边想象边表演,一下子把他们想象成小春笋,一个个伸长脖子,装着很吃力的样子努力向上生长。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通过情境表演,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和表演的能力。
三、在情境教学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位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掌握一种工具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代表人类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
对于这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中课本剧表演,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
如表演《美丽的公鸡》使学生懂得真正的美不仅是外表美,更重要的是行为美和心灵美。表演《自己去吧》,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不要事事依赖他人,要自己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在排演课本剧过程中,要正确加以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自信和鼓励,这样便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其认真对待,努力配合。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如在《蚂蚁和蝈蝈》一文中,我让一位平时在班里最不爱劳动、怕吃苦的学生表演那只懒惰的蝈蝈,他很高兴地接受了,表演得也非常投入。在完成表演后,问他的感受时,他惭愧地低下了头,并提出“我要做一只热爱劳动的小蚂蚁,不再做那只不肯劳动、只知贪图享乐,最后被饿死的蝈蝈。”自那以后,该同学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仅在班上主动干活,在家里也能主动干些家务,受到家长和同学的一致好评。通过情境教育,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受到启发,认识到自身缺点,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通过采用情境教学,取得较成功的教学效果。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加以推广应用,对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和自我教育来说大有裨益,愿与全国小学语文教师共商榷、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