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节好课犹如一部小说,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回味无穷的结尾,更要有引人入胜,高潮迭起的过程;也有人说一节好课讲究精雕细刻,结构严谨,娓娓道来,才有小家碧玉之美;还有人说一节好课要似天马行空,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方显大师之气……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备、教、批、辅、考”五个环节紧密相关,其中备课的成功与否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先决条件。
一、对备课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是背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的决策。作为教师,要乐于更要善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不断地创新,造就新时代下的新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的研究者”。我们要注重研究新的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生,把它当成我们的本行,当成我们的必修课。惟有如此,才谈得上上好课,育好人。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夯实实的专业基础和教学基本功是对教师的硬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都要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地磨合教学方法,不断地提炼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形成特色。同时,还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备课的过程要求
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的基本体现。它包括教什么,怎样教,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检验什么,如何检验等。这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在把握教学目标时,要明确一点:教师的一言一行,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例题,每一句过渡性语言等,都只有一个目标,一个主题,那就是教学目标。少说“口水话”,不说废话,只有这样才会有效率。
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特长、兴趣爱好以及知能基础,采取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要求,以便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是实施因材施教的直接体现。
学习的过程,虽说智力因素不是一个决定因素,但作为教师,又非考虑不可。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考虑开发不同智力水平学生的潜力,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是教师应考虑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事物,有特色才有它的生存,才有凝聚力,才会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教师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如果没有特色,教学就会缺乏生气,没有活力,也就很难在教学效率上有大的提高。无论是你的外表,还是你的气质,无论是你的知识还是你的人气,它可以小到你的语言表达,你的表演,你的书画,你的任何一个专长。你作为一位教师就应有属于你的几项特长。而在这些特长中,教学语言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意识的在语言方面做准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求语言科学,形象,简练,准确,亲切,幽默。富有条理性,富有逻辑性。
这是我在备课环节上谈谈我的粗浅做法,其实备课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看似平常而又简单的事情,海尔集团CEO曾说过:什么叫不简单?就是把最简单的事情千百次不厌其烦地去做,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就是把很容易的事情每一次都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能不能把备课做成“不简单”、“不容易”,能不能备深、备透、备准、备精,甚至于超越、创新,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我会在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中继续努力钻研,将认真备课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