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随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推进,文言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改观,注重学生的课前对文本的咀嚼及课堂中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但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仍脱不了以老师为主讲,学生马不停蹄记录的方式。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总结了几点。
一、在活动中开展教与学。
1、活跃课堂教学形式。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精心地组织和穿插一些适宜的活动,诸如“古典文学知识竞赛” “节日寄语”“新春征联”“成语探源”“名句接龙”“影视欣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把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活动引入课堂,这不但能够较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特别是精练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有意搜集文言文经典知识,从语境的源头深层理解文言本义,并通过文言句式的运用及以古文为题材改编的经典影视欣赏以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活动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十分有效的载体,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林林总总的活动来激励学生积淀大量的文言知识,再通过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运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积累越多越有自豪感,运用越妙越有成就感,而自豪感和成就感又能激发学生进行新一轮的积累和运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增进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2、以主题为线索联系史实和实践体验,增强学生求知欲。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基本上是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如果孤立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而文言文本离学生生活比较偏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联系,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抓住历史事件的因果,以讲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的介绍史实,将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职业高中第一册的文言单元《静女》,教师可以“爱情”为主题,与本学期第五单元爱情篇中的现代诗歌课文《致橡树》外国诗歌《我愿意是激流》作比较,结合上古的生活习俗和爱情观,联系现实生活,谈“爱情主题。”《采薇》篇可以结合“战争与离别”为主题,结合现代名篇,让现代与古代人的生活拉近,让古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想对照,丰富文本的内涵。
二、重“听说读写”。
1、重“说”。在文言文教学中,“说”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通释全文,面面俱到,而是学生的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对文言文而言,这个“说”其实就是将自己的“译”表述出来的过程。译,不是让学生根据课本字词的翻译课文。高中生思维方式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因此应该利用意义记忆的方式结合自我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来谈自己的所获得的精神资源。在学完《勾践灭吴》后,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认为勾践在逆境中卧薪尝胆,能屈能伸,最终取得胜利,真乃大丈夫;有的说文种颇有智谋、爱国,也有学生认为文种出来太晚,早一点越国不至于灭亡了;对于夫差不打越国,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是不愿让百姓受战乱之苦。为此,我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夫差,他是不思进取,为勾践的假象所迷惑,利令智昏。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古为今用是必要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学了记叙性的文言文后,可说故事情节,谈人物评价;学了议论性的文言文后,可说自己的感受体会,谈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说”的训练,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合理性,培养他们的联想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重“写”。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充分地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在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在文体上,我们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写作文言文,这样的文章简练含蓄,典雅精致,能给读惯了白话文的当代人以一种返璞归真的全新感受。就语言表达来说,文言文就是我们写作时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文言文功底是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能力,大凡近现代的作家基本上具有丰厚的古文功底。作家张爱玲就从小熟习古典文学,钟爱明清小说,她的作品中可见文言文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学《荆轲刺秦》后,可以开展拓展阅读,引导学生看《史记》中的侠士传,以“我喜欢的侠客”为主题,介绍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心得。通过写作,不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经验,吸取曾经的教训,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的境界,学会明理。
3、重“听”。利用录音、录像或多媒体,将声画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体悟。提倡多听,听学生读,听教师读,听艺术家读。真切地听出文本的节奏和韵味,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
4、重“读”。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忽视了诵读,只重视理解,这是造成学生文言文语感差的直接原因。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朗读程序,创设“古典”情境,每次朗读都要提出要求,通过诵读指导把读和理解巧妙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通过变换的各种背诵形式如限时背诵、背诵比赛、互相背诵、背诵表演、课上提问、个人背诵、小组背诵、接力背诵等增强记忆效果,培养语感,增强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激扬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古文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