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关键词:
语文教学 工具学科 促进 后续发展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属性。故此,语文教学必须突破学科本位,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传承而不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发展的教学行为。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促进人的后续发展为宗旨的实践过程,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语文做为工具学科对促进人的发展的能动作用。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就应该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时间安排上给学生一些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解答,从而获得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前:要让学生学会自己预习
传统教法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归纳”、“演绎”的过程,注重授受,而很少调动学生先前的知识储备或对新授课的预知,因此‘‘造就’’了很多学习被动,唯师唯书的书呆子。尊重儿童的知识起点和旧有经验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做为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把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考虑。在教学中要事先成竹在胸,合理利用教学时间,明确哪些内容是教师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讨论等预习环节自己能学懂的。这样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自学能力,同时也克服了学生凡事不动脑筋,过分依赖教师的惰性行为。
二.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
在一个社会科技文化倍增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的课堂上,任何聪明绝顶的教育者都不能把学生定格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必须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提问,特别是要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质疑问难作为学生的一项学习能力来加强培养。我们应该明确,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提出问题是为进一步学习做开始,是创造思维的萌芽,学生不能提出问题不是说明他已经完全懂了,而恰恰是学习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阅读的结果。所以在语文课改中,我们不赞成教师讲深讲透提早结论,或只让学生重复教师或书本上的答案,应该给学生留一些余地让学生质疑问难,启发思维,从而使他们投入新的学习。
三.教学后:要留下问题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以往的教学往往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限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新授课结束之后教师喜欢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以示教学任务完成。教师很少设置问题留下悬念,引发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性的学习活动。这致使语文教学封闭于课本和课堂,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不尽人意。新课标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条支流”。一个人的语文学习必须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终生制的语文学习。简言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新授课结束后,教师有必要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不到必要的时候,教师不做结论。要引导学生通过新授课的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引发新一轮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正如孟子所言“引而不发,跃如也”.
学会学习,促进发展是语文这一工具学科基本的教学任务。做为语文教师要用新课标的精神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打好后续发展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