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针对环境化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面进行了探索及创新,并针对平时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 环境化学 教学 改革
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1]。由于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直接有关,环境化学学科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为确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新的污染物不断涌现,环境化学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如何通过教学上的改革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由于环境化学教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为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方法,使课本知识与环境工程领域实际相结合,在授课内容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重前沿知识介绍。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反映环境化学新动态、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前沿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环境化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增加案例分析教学
[2]。改变抽象的理论灌输模式,在讲授环境化学理论及重点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水俣病、赤潮、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等作为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探讨研究热点问题
[3]。如温室效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绿色化学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环境问题。通过对这类问题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环境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是建立在基础化学理论之上的,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难透彻,易产生厌烦情绪。要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或“提问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
1)采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环境化学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逐步形成以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互动进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次课后,提前抛出下一次课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查阅相关文献,为课堂的学习和讨论做好准备。如在学习典型污染物前,提出“重金属污染危害及治理”、“疯狂的水葫芦”、“牛仔裤与暖冬”、“我身边的环境污染”等讨论问题,让学生不得不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为下一次课堂学习和讨论作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教师在讲授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通过课堂上发表演讲、提问、小组讨论及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小组讨论、作业、课外实践或考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深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如在水环境化学的学习中,可通过对学校池塘的实地调查,分析讨论富营养化的原因、特征、危害、治理措施及治理难点,使学生对富营养化有一个直观的形象的认识,意识到富营养化的危害并积极学习各种污染治理措施。教师通过这些创新,可提高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提高了个人的自学和综合分析能力。
2)摒弃单一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板书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
[5]。利用板书加强学生对课堂重点内容的理解,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图像等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有趣,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笔者在上水环境化学章节时,就曾播放水俣病、赤潮等相关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影像,对重金属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并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设立电子邮箱、QQ群等联系方式,减少部分学生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紧张感,也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平时的沟通与交流。
三、课程考核方面的改进措施
1)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通过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口头汇报等方式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分,促使学生抓紧平时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改变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侥幸过关的心态。
2)考试试卷内容的改革:结合选修课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控制试题的难易度,主要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减少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加大理论应用和分析的案例分析题及综述题的分量。
四、个人建议
1)控制班级上课人数,实现小班教学。在平时课程教学中,如果班级人数过多,探讨式教学就难以开展,师生交流也很不充分。如果可以控制班级人数在20-30人左右,教师就非常容易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平时交流与讨论的次数也会增多,课程安排也会更加多元化。
2)如有条件,能够允许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和小型实验
[6]。环境化学的学习也是为了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有害气体挥发的特性等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池塘、进入实验室现场讲解。像吸附法去除污染物质的内容,可以通过用一些常用的吸附质吸附染料等,让学生有直观了解,并可测定一些数据进行吸附模型模拟。
总之,教与学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思想碰撞溅出的火花是最美的。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探索,对环境化学课程的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金平,袁涛,王文华等.构建环境化学教学新模式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6, 25(5):111-112,121.
[3]高春珍,韩志旺.环境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0,38(9):210-211
[4]邱继彩.环境化学本科阶段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06(33):225-226.
[5]吴少杰.多媒体技术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134- 135.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