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小学低年级数学解答应用题的主要对策:一是科学利用动手画线段图的方法使具有抽象化的应用;二是训练学生准确使用常用量词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三是养成读题和理解题意的习惯来提高解题效率;四是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去体验数学;五是适当变换练习方式,巩固和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解答应用题;对策
0 引言
如今,数学这门学科已经广泛地被运用到当今的生产生活中去了。然而,在小学学习的阶段中来看,数学实践性已经开始转变成应用题的形式。它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去记录或者叙述生活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作为小学生而言,低年级学生的简单应用题则是为其后来的学习做基础,所以说,学好简单的应用题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要提高学生们应对数学题的能力,为学习复合应用题而做好基础型工作。如何进行低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培养呢?
1 小学低年级数学解答应用题的主要对策
1.1 科学利用动手画线段图的方法提高应用题解题效率
这样可以使具有抽象化的应用题变得逐渐地具体化,并且,利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让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因为线段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可以直观的表示出数量关系。学生通过画或观察线段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其所表示的各种数量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在解答的过程中,不再是无法理清题中的头绪而无处下手,而是通过直观的图形将各种数量关系描述出来,从而轻松解答问题。
比如,线段图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通过画线段图的话,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小刚有13朵小花,小红有10朵小花,谁的小花多?多多少?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然后通过问题来分析:哪根线段表示小刚的小花?哪根线段表示小红的小花?看看谁多?多出来的怎么算呢?学生可以根据线段的长短来进行对比,使问题直观化。
再比如,线段图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化。较为复杂应用题需要多步才能解决。如“有土豆5000千克,第一次运走2500千克,第二次运走1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用线段图表示便变得非常简单。引导学生先画一条线段表示总量,然后分别划去“运走”的部分,或者将“运走”部分分别用不同线段来表示,再用总量去减掉“运走”部分,答案显而易见。
1.2训练学生准确使用常用量词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是从感知开始的,所以在教授数学的时候一定要清晰明了,通过直观认识概念。想要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首先要从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常用的量词开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容易的理解数字及数的含义和用途,即把抽象的数通过具体事物具体化,也训练了学生准确使用量词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当学生看到室外的小鸟时、空中的飞机时、地上的虫子时问学生用什么量词单位合适,通过学生的抢答、讨论学习,究竟用哪个恰当,让学生进行讨论,经常这样训练可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1.3 养成读题和理解题意的习惯来提高解题效率
最初的时候,学生因为识字比较少,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较低。这时便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带读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弄清题意。然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并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理解有困难的,特别是涉及数学概念的术语,如“谁比谁多”、“谁是谁的几倍”等,要先用实物演示或画图说明。对于不熟悉的一般词语,如“其中”、“每人”等也要给以浅显的解释。要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算法。这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乱猜算法,或者简单地把某一个词同某种运算方法建立固定的联系。如看到“一共”就用加,看到“比X少X”就用减等,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缘故。在每教一种运算的意义和应用,并有意识地把直观的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列出算式和进行计算。学生正确地选择了算法以后,一般都能列出式子并算出得数。这时可以着重教学生口述单位名称。学生开始解答应用题,由于生活经验少,往往不会选择量词。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事例说明牛按头计算,鱼按条计算……以后遇到学生不熟悉的量词也要及时提醒。
1.4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授一些和学生的年龄以及思维相吻合的内容,通过开展课程,使学生感知生活、感知数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通过数学亲近自然,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例如:教师创设让学生模拟“六一”购物的情境:“三年级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6人。‘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用180元给这个班每个学生买礼物,钢笔每支3元,红领巾每条1.5元,橡皮每块0.5元。根据条件,你会怎么买?”通过购买活动。这一游戏把巩固连乘应用题与购物紧密结合起来,在轻松的“六一”购物情境中,学生理解了连乘应用题的数学关系。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
1.5 适当变换练习方式,巩固和提高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一是适当改换应用题的叙述方式。为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例如加法应用题,有时可以不出现“一共”两个字;有时可以换用减法应用题中常用的词语,如:“老师有一些粉笔,先用去6支,再用去5只,两次用去了多少支?”如适当变换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注意这样做,是使学生能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联系和比较的,便于掌握其解法。如减法应用题,有时可以把问题放在已知条件的前面,如:“小明做了9朵花,还要做多少朵花就够16朵?”变换乘除法应用题中已知条件的顺序,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分辨哪个数做被除数。
2 结语
总之,应用题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要想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只有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一点一滴的训练积累。在低年级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就学会了动脑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起应用题来就水到渠成,学生们的思维方向思维视角也在逐渐扩大.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景娜.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小学二年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思维困境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11-111,112.
[2]刘永登,柳振忠.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方法[J].发现(教育版),2016,(5):60.